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化艺苑中的瑰宝,盛唐的诗歌更是倍受世人瞩目。唐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情真意切,语言流畅,在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形象中,涵咏着一股不可抑制的活力,既有可读性,也具启迪性。
一首杰出的唐诗,可以让不同经历的受众体验各异。曾经朗朗上口的诗句,到了白发苍苍的阶段,依然能够几回吟诵几回新,这就是唐诗永久的魅力。下面分享杜甫送别好友,题赠了一首七律,起首苍劲有力,结尾更显博大襟怀。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唐代: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初唐和盛唐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蓬勃向上、繁荣富强的国度里,体验着大唐王朝全盛时期的优越性。无论是王昌龄的《少年行》,还是高适的《别董大》,都洋溢着一种意气风发的进取精神。
可是当安史之乱爆发后,百姓们流离失所,诗人们更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郁闷。他们如鲠在喉,不得不发,于是便涌现出杜甫这样的旷世奇才,他用如椽大笔,谱写了一首首令人难忘的史诗,也描绘了一幅幅让人悲伤的画面。
这首送别诗就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的朋友韩十四回乡探亲,老杜为其送行,并赋诗相赠。首联就显得力透纸背,作者以感叹发端,引领全篇,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由于战乱频仍,社稷衰败,世间混乱不堪,美好的亲情早已荡然无存,整个社会只留下万千感叹。
老莱衣,传说老莱子七十岁时曾穿上五彩衣服,只为戏耍,以取悦双亲。万事非三个字,抒写了世事沧桑,概括出令人心酸的悲剧,也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人感觉到处都是一派混乱不堪,于是便担心地问道,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老杜这些年来四处避乱,与弟妹等家人已经失联了很久,他不知朋友此次回乡省亲能否顺利。庭闱,父母的居所,这里代指父母。
作者自述悲凉的身世,同时也担心朋友将会有与自己类似的遭遇,其实这正反映出乱世中所有人的悲哀。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出门一定能避开烽火;无情的硝烟,不知毁了多少个家庭,又耽误了多少人的美好年华。
颈联虚写出朋友回乡探亲可能经过的地段,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当朋友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老杜似乎听到了汹涌的江水正在滩头不停回响,而白马江畔则是寒风刺骨、树影稀疏。
作者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寒江孤影图,奔腾的江水好像也在挽留朋友,稀疏的树影更仿佛在告诉他要多加小心。诗人没有千叮咛万嘱托,却借景抒情,表达出内心的不安和担忧。
结尾更充满深情,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谆谆鼓励之情,也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ト、人生无常,全文在对友人寻亲的祝福声中结束。
诗人盼望大家都能找到亲人,并希望可以和他在故乡重逢。犹恐二字,传达出战乱带给百姓们的隐痛很难立即消退。杜甫的万千感慨,都浓缩成几句诗行,读起来让人感动。
杜甫的这首七律笔力雄健,情感深沉。诗圣在安史之乱之前,揭示社会隐蔽的悲剧性,显示出他对现实生活的直觉和预测。安史之乱之后,作者则描绘了山河破碎的面貌,流露出对精神神庙倒塌的悲痛,以及对重建这座神庙的强烈追求。
大唐帝国大厦将倾,诗人充满了徬徨和忧愤。江河日下的形势与报国无门的遭际,使杜甫摆脱了隐约曲折、欲言又止的格调,而在直抒胸臆中,却包含了更切实丰富的历史内容!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