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交流,必定离不开语言,语气在相互的交流中很重要,但交流中如何正确地使用问句,则更为重要。因为一个问句,不仅有语气,还反映着问者的态度与对对方的尊重。
有人非常喜欢使用你明白吗?和你懂吗?他说完几句话之后,随之就会这样问对方,并且不会区分与他交谈的是领导、下属、朋友、客户、陌生人,还是需要对方提供给他帮助的人,或是给他带来利益的人。
笔者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与一个出版社业务员谈图书出版与印刷的具体事务时,因为对印刷的专业术语不甚理解,就向这个业务员请教,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精明能干的美丽女子。
她每说上两句话,就会问我,你明白了吗?我忙点头,明白了。不一会换了一句,开始不停的问我,你懂了吗?我还是默默的回答她,懂了。但心里总觉得很别扭,办公室的其他同事看着我的样子,不觉笑出了声,感觉我们的交谈实在滑稽。
何以感到这个美女的讲话别扭,最后至厌烦呢,因为她缺少了对交谈者的尊重,你明白了吗?这个句式,指向的仅是聆听者,将自己提问者的身份独立了出来,居高至上,咄咄逼人,叫人难以招架。你懂了吗?的句式更是强硬,不容置疑地逼问对方,你就是个傻子或是白痴。
谈话若是进行到这里时,大概一切都可以免谈了,碰到斯文一些的人,会以最快的速度结束谈话,请你走人,不欢而散。若是心直口快的人,可能会迅速地反击提问者,我是傻子,什么都不懂。保不齐还会说出什么更难听的话,这应该不是双方交流所要的结果。
最无语的是,有些人已经把这两句话当作口头禅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地不间断地挑战与之交谈的人的底线,并沾沾自喜,引以为傲,有人把他们笑称嘴欠一族或是欠扁一族。
何以他们不自觉地一直在用这样伤人不利己的问话方式,还不自知呢,大多是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已经足够广博,与之交谈的全是小白或是菜鸟,如果没有这种来自潜意识的自信满满,也不会趾高气扬的口吐莲花。
其实大可不必以这种方式去炫耀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所长,知识如此广博浩瀚,每个人知道的不过是一些皮毛,你所炫耀的才学,别人稍加学习也不会逊色于你,即使他低调而谦逊,但不代表他智障或低能。
最近又听到了几次银行职员对客户这样的问话,和我们前面讲到的你明白了吗?你懂了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你理解(明白)我的意思吗?或是我的意思你理解(明白)吗?
这样的句式不断被开发出新品种,并被用于交谈中,最有趣的特点就是令对方很难回答,因为你用怎样的方式回答都有问题。比如:第一种情况,我们虔诚的回答:不明白。不懂。不理解。第二种情况,我们回答:明白了。懂了。理解了。第三种情况,就是不做回答,那么对方继续口若悬河,他会默认倾听者是第一种情况。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句式,侵犯尊严不说,令自己非常不悦,又怎么应对呢,第一种,不回答不理睬,面无表情地凝视着他,且听他继续讲下去,只管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好。第二种,直接回应,这是你的口头禅吗,还是你喜欢这样问别人。估计他会有点蒙圈,需要反省一下,然后给他上一课。
上面三种很不友好的问话方式,是应该剔除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如果确实需要了解对方是不是听懂自己的表述时,又应该如何询问对方又不伤及对方呢?
最好的方法是调整一下句式,前提是一定要放低姿态,从内心就抱着充分尊重对方的态度,把问句的主角导向自己,那就是:我刚才说明白了吗?我刚才讲清楚了吗?有没有漏下的呢?这种谦逊而又友善的语气,会让谈话的气氛非常愉悦,并易于彼此有效的沟通。
您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