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内陆》是一本阅读门槛颇高的著作,这本书从景观考古的角度,回溯了公元前3千纪后期至公元前1千纪后期中国内陆一带各个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历时性演变。
本书探讨的地域集中在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也就是本书所指的中国内陆。
要想深入理解这本书,首先我们有必要理解几个限于本书的特定名词。
![](https://www.sqwxw.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b79e92f7b396aa0506794a0044a9a267.jpg?x-oss-process=image/interlace,1/quality,Q_-1)
首先是古代中国内陆,这个名词的含义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内陆。它特指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四川盆地、以及重庆直辖市,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个区域。在古代中国(春秋以前),这些地方大多被称为是南蛮之地,因此研究资料多有缺乏。
了解了地理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明白什么是景观考古,这与普通的考古视角有很大的差异。本书的绪论中给出了景观一词的准确定义:人群与其居中的环境以及他们与他们居住于此的人群之间发生互动的地理环境整体。
这个概念似乎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有些类似。要强调的是,景观处于不断的形成过程中,它随着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展开,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它创造人,也被人创造。
具体到考古当中,景观是一种分析结构,帮助我们构建我们观察互动的方法。
基于上面的概念,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内陆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与探究。
人们在研究古代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审视有关中心性和边缘性的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内陆而言,四川盆地和长江中部地区是中国内陆的人口和政治中心,这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而三峡地区则是游离于两大政治中心的政治边缘地带。
![](https://www.sqwxw.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8c1ecd823a12aad8a16c4d126e0a54a0.jpg?x-oss-process=image/interlace,1/quality,Q_-1)
然而在不同的概念模型下,边缘地带和中心地带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以三峡地区为例,《古代中国内陆》详细探究了三峡地区的食盐生意,这一地区凭此成为了整个地区的枢纽中心,成了沟通东西两边地区的关键。
不过除了食盐生产,目前的遗址发掘显示,三峡地区的石器、金属工具和武器生产都是小规模进行的,这是它和其他中心地区的区别之一。
除了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格局的探讨,《古代中国内陆》还重点考证了上述地区的仪式格局。
所谓仪式,指的是一种有固定场所、特定时间和用具的表演活动,这些表演可以通过规范化的行为和程序化的活动顺序反应方式的文化法则,以此来增强社群的凝聚力,同时也涉及信仰的表达和宗教神性。
本书探讨的仪式活动主要包括献祭、占卜与丧葬三类,这些不同类型的仪式活动构成了社会认同的基础。
祭祀是极具社会性的,是一个协调社会角色与个人身份的场合,《古代中国内陆》借助三星堆的祭祀坑遗址来阐述这一点。
占卜同样是一项古代中国人用以构建社会权利的重要活动。本书作者试图通过英语词典中对于占卜的定义来理解古代中国的这一仪式。但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这种理解产生偏差,不可否认,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占卜、女巫此类的活动和概念,但东西方对于占卜的意义和理解显然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东方语境下的占卜,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中的含义,钻龟、祝蓍正是古代中国盛行的占卜方式。而且在古代中国,占卜往往与统治者的领导力密切联系,从中可以寻得特定时期权利脉络的蛛丝马迹。
墓葬是《古代中国内陆》重点探究的仪式活动,同时墓葬也是考古研究的重点,他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互动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考古资料。
毋庸置疑,墓葬的华丽程度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阶层,墓葬越华丽,墓主人所处的阶级当然就越高,身份越尊贵。
同时墓葬能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对墓葬的研究和讨论还有助于我们摆脱那些在政治上属于‘边缘’的地区受到‘中心’的经济剥削模式。
不同的墓葬习俗背后,显示的是不同地区的仪式类型,以及不同仪式是如何被用来吸收那些用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模式。
本书中对于宗教习俗和仪式的讨论不同于普通的考古视角,本书作者没有将它们视为是附属现象,而是将其作为发现过去、理解过去的重要方面。
只有从考古遗存中充分挖掘出仪式习俗,才能有效地理解过去的社会行为的关键特点,从而将其纳入古代考古景观的重构当中。
看完作者的考证和讨论内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和普通的考古类著作完全不同。
![](https://www.sqwxw.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cfa2112ae63838f67b0e1571c01e007f.jpg?x-oss-process=image/interlace,1/quality,Q_-1)
这本书也提到了我们熟悉的三星堆、石家河文化、四羊方尊等考古发现,但这并非是作者讨论的焦点。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始终将视角牢牢锁定在中国古代内陆地区(与边陲相对),也就是本书中的长江中游、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研究的时间线则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正如开头所说,在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往往被称为是未开化的南蛮之地,比如书中提到的蜀地和楚国,在春秋时期往往被中原诸国排除于礼仪之邦的范畴。
这也就意味着在史书中这些地区极少得到关注,也缺乏对其的研究,因此它们在政治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往往只是一种猜测。
作为政治边缘地带的三峡地区表现尤甚,此类地区在历史上往往被认为是无足轻重。但傅罗文却在本书中反驳了这个观点。
即便是像三峡此类区域,在政治地缘格局中属于边缘地区,但它们依旧有机会成为重要的生产与贸易节点。
同时这些地方在其他的概念模式下(比如文化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们也是我们理解古代社会转变与地区关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挖掘。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