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站是哪个站(火车兰州站是哪个站)

抒情君 14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客厅,也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

因而,很多城市很重视火车站名的题字。

要么请政要题写,例如北京站由主席亲笔题写,深圳站请邓公题写。

要么请社会名流。例如广州站、桂林站请郭沫若题写,温州站名请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题写。

再不济,也要拼凑政要或者社会名流的字迹。例如长沙站是典型的毛体字,南通站是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笔迹,襄阳站则采用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字迹。

这些火车站名显要醒目,既提升了火车站的名气,也体现了文化气息。

但在我国众多的火车站名题字中,有一个显得很特别。

它就是兰州火车站。

对兰州火车站名题字的存疑及解读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兰州两个大字,会觉得怪异、别扭。

这个兰字的第一横很长,而第二横和第三横笔画一样长。

而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和习惯里,第三横最长、第一横次长,中间一横最短。

而且,很多时候,兰字的三横笔画是一样长。

于是,社会上便有传言:兰字写错了,兰州站是我国唯一有错字的火车站名。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兰州火车站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个影响很不好!

但奇怪的是,这么一个有错字的城市名片,竟然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几十年至今,从未更改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得从兰州的题字者说起。

这两个字由书法家张邦彦所写。

兰州火车站管理部门曾特邀他题写站名。

出生于民国初年的张邦彦习惯于写繁体字,就打算按惯例写成蘭州两个繁体大字。

而当时要普及汉字简化字。

于是,对简体字不熟悉的张邦彦,就只有按自己生疏的简体字来写。兰字也就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其实这种现象,发生在当时很正常。因为当时是我国由繁体字向简化字的过渡时期。

因而当时人们还正在学习简化字,当然也包括很多书法家。

一篇手写文章里,繁体字和简体字掺杂、简体字写得别扭甚至写错,书写形式难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很常见。

我国曾经进行过多次文字改革,并且多次正式发布过简体字方案和字表。

即使后来简体字普及了,写字的人也照样会经常出错。否则怎么会有错别字这个概念呢?!

毕竟因为我们汉字数量繁多,博大精深。

还有一种说法,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解释此事。

对于火车站名题字,属于书法艺术中的榜书一类,要字大醒目、有气势,品相高雅。

于是,张邦彦根据州字的结构,故意把兰字的字形结构做了相应变化,使得兰州两个大字相映为统一的整体,显得庄严大气。

因而也可以说,这个兰字是张邦彦独特的书法理念和技法体现。毕竟书法艺术和标准汉字本身就有差异性。

无论如何,兰州两个大字悬挂保留至今,成为兰州的一个独特的名片,也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

无形中,这也提高了身居西北内陆的兰州火车站的名气。

独树一帜,居奇制胜,还是个好事。

张邦彦的书法成就和特殊地位

为什么兰州火车站的站名要由张邦彦题写呢?

张邦彦大有来头。

他1914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

此地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秦国的发源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天水在古代曾称为秦州。

张氏家族是古秦州的名门大家,尤其是以琴书传家而著名。

家族中的学人功名层出,书艺代有传人。

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受先祖遗风及家庭熏染,张邦彦博览群书,勤学苦练书法。

十岁时,张邦彦就以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的《多宝塔》,临摹书法。同时,研学家藏丰富的北碑南帖。

这些使得他自小就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和文化学识底子。

15岁时,他考入省立三中。

不巧的是,当时甘肃遭遇旱灾,而且河湟一带战乱不断。

这导致当地社会动荡,张氏家道中落。加之学校被迫停办,学生们辍学。

为了谋生,张邦彦便发挥会书法、懂文化的特长,在报社及县政府相关机构单位,从事缮写、印制、函件等工作。

到1946年抗战胜利,张邦彦被调到省政府,为官员们缮写函件和应酬文字。

这一年,张邦彦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

当年6月,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到新疆,途经兰州停留。

在省政府供职的张邦彦有幸得以与于右任见面。于右任对这位晚辈所写文字颇为赞赏,并在书法理念和技巧等方面给出了教导和建议。

张邦彦一一铭记在心,日后不断体会、修炼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张邦彦先后在西北军区招待所、甘肃省图书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等单位工作。

同时,继续探求、研习书法,技艺日臻成熟。

自20世纪初,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境内先后出土了战国到魏晋时期数量巨大的各类简牍,轰动国内外。

由于工作需要,张邦彦先后参加了居延汉简、甘谷汉简和放马滩秦简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发展期,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形成期。

这些简牍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的文字反映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宝鉴。

在张邦彦的眼里,它们既是中国历史考古的重要载体,也是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

于是,他与一批专家学者、书法家奉若至宝,孜孜不倦,投入到简牍的考古研究的同时,也进行书法的研究与摹习。

在潜心攻研之下,他们收获颇丰。在破译了不少学术疑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历史考古论著的同时,也相继出版了汉简书法艺术的一些专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应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之邀,张邦彦临摹《武威汉简》一千多枚。这些临本作为藏品至今保留,无人出其右,被公认为我国古简临本中的佳作。

在这个过程中,多年尊崇魏碑章草的张邦彦,受汉简文字书法的影响,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历经探索和尝试,终于形成融碑帖与汉简于一炉的书体,掀开了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新的一页。。

他在国内首倡汉简书法,首开中国汉简书风,独树一帜。

张邦彦先生,字粲卿、石帆。初宗魏碑,继习章草,后又取法汉简。

他的书风,早期清润雅丽,晚年奇拙老健,超逸淳朴并重,于洒脱灵性中沁见。

代表他成熟书风的简牍作品,高古朴健,遒劲多姿,妙趣天成,自成一家,独步书坛。

当然,这背后,是他长年积淀的深厚艺术学识、不断开拓的思想格局、不懈的勤奋努力。

他努力把书法艺术推陈出新,成为真正开启二十世纪中国书坛简牍书风的第一人,被誉为简牍书法之父。

有评论家指出:

尽管自中国简牍字迹出土以来,书写着代不乏人,形似者胜多,但艺术机趣独具者至今无出张邦彦先生。

如果把王世镗作为近代章草的开山书家的话,那么,张邦彦又以迟来之笔成为中国简牍书风的先行者更是毫无疑义。

作为甘肃省天水籍的著名书法家,受邀为甘肃省会的兰州火车站题字,则是顺理成章。

而这个题字,也彰显了他的艺术思想格局和书法技艺。

然而,天不假年,1988年,张邦彦先生因病在兰州溘然长逝,享年75岁。

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以及为书法的传承、创新贡献,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灿烂一页。

同时,他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文博事业和书法艺术的振兴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博工作三十年殊荣表彰。

书画新国潮谣零零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