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老芬
一名90后情感博主,情感丰富观点犀利,人生长路漫漫,情感磕磕绊绊,别揪心,别心烦,我的文章能给你排忧解难。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在古时候,人人常说道,只要父母去世了,那么子女的这三年都会不顺利。
而且要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同时不可做结婚等以类的事情。
以前古代这种信念确实是很多的,但是如今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
每一件事都要讲究科学,并追溯到根源。
面对父母亲的去世,身为子女肯定深感哀痛。
但是,也要懂得树立正确的节哀方式,才是对已故的父母最大的尊重。
而有些人,深受古代思想的影响。
父母亲去世后,特意为了守孝在三年内不结婚,让另一半干巴巴地等了三年。
最后,另一半因为等不了而离开。
这样做可不是真正的孝顺,而是愚孝了。
委屈自己去成全所谓的守孝,毫无科学可言,整个人都好似活在循规蹈矩当中。
这样的人不懂得科学思考,也没有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孝起来真难看。
其实,有孝顺的品质很重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曾经就把孝道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根本。
而且一个人能够成功,或者获得有所成就,也要看这个人十分孝顺。
在林语堂先生曾写的《苏东坡传》里,苏东坡有两次因为父母亲的去世,而辞去了朝廷的委托,匆忙地回到家就开始为父母守孝了,而且还守孝了三年之久。
这两次当中,第一次是苏东坡考取进士之后,母亲因病离世,才赶回家守孝。
第二次则是苏东坡科举考试之后,当时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也是父亲去世,苏东坡因服丧而回到家乡。
期间,苏东坡守孝三年之外,还会约束自己,为的就是时常感恩父母的养育。
他不喝酒不吃肉,生活起居也有所改变,其他一概不可享受,更别说是结婚了。
这种孝的方式,在古代是人人称赞的。
但我谈的已经是古代了,我们现在是现代人,不能一成不变,按照以往古时候为父母守孝,三年不婚吗?
为父母守丧,而是守住孝顺的精神,并非真的三年不结婚,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做法。
而父母在天上,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不结婚,不过得幸福。
那么,父母在天之灵也不会安心。
办丧礼不要铺张浪费,同时要约束自己
很多人觉得,大办丧礼才能彰显对已故父母的尊重。
有些送葬的队伍长达几公里,而且还有不间断的鼓声响彻这个天空。
不断地去制造噪音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而办丧的队伍过长妨碍交通。
大家觉得办丧礼热闹一些,有凝聚的作用。
还有一些人,在办完丧礼之后特意守墓三年,不去结婚,生生把谈了好几年的另一半谈崩了。
把送葬办得过于浪费,把守孝做得异于常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要理性地守孝,不要孝得难看
在新时代,可能很多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葬礼大办,这样不但费钱还污染环境。
他们在天之灵,或许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儿女过得更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有些父母,或许只想把自己的骨灰洒向大海。
更希望自己的儿女用自己存下来的钱捐赠给山区小学,或者是捐给有需要的人。
这些举动,才是真正的孝道,造福社会大众为亡父母造德。
人总会面临老去而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而我们作为子女的,因为要尽量去完成父母的心愿,而不再是守孝三年不结婚。
因为这样的孝,实在难看。
我是老芬,每日分析、拆解情感案例,用自己的观点帮读者走出困惑,如果你有感情问题,可以私信我,替你排忧解难。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