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婚嫁风俗

抒情君 16

生命只有一次,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另一个陌生之人,从此相濡以沫共渡此生。放眼宇宙无极之间,是渺小的生命开出的伟大光华,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因此,结婚是需要仪式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几十年前的四川婚俗又当如何呢?

老成都不仅有着传统的诸如合八字、看亲、定亲、结亲、伺奉公婆、拜灶和回门繁琐程序,婚俗形式也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风情——一种热辣的川西风格,它将人生重大仪式和游艺结合在一起,两个字——讲究!

老成都人最先突破了其他地区单方面听媒人传达,而自己不能亲自去了解的禁忌。在订亲之前,丈母娘就会绕过媒婆,亲自出马前去探看未来的女婿个人品德,以及未来女婿家庭状况。以免女儿出嫁后,到夫家受苦,这不仅是母亲的一片良苦用心,也表现出川西坝子的丈母娘们泼辣性格。如果双方在各方面都很满意后,就会订下结亲的日子。

结亲的前一天叫作过礼,意思是先交换结婚礼物,这一程序颇有讲究。男方礼物不过是寻常物什,如花生、鸡蛋、核桃、完整的猪头、24把挂面之类,但都需要用红墨水染成红色,寓意日子吉利红火。把礼物放在箩筐与盒子中,最后还要在箩筐盒盖及抬杠上批红挂彩。

礼物准备好后,男方会请人用挑子担子送到女方家中,抬礼人则称之为抬相。送礼当天,抬相们身着长袍大褂,头戴礼帽,腰扎大红绸缎袋子,鼓乐伴随前行。一路的欢乐祥和飘荡在田埂之上、山谷之间。女方在到礼物后,会小规模宴请一下要好的朋友亲戚,然后再行回礼,礼品多为妆奁和梳妆台之类的家具,也由抬相挑回男方新房之中。

到了婚礼当天,有的亲戚则特意换上新衣新帽前来结亲,被成都人戏为装舅子。除了亲戚之外,村里的乡邻们也都皆去吃席。吃席未必就需要富丽堂皇的大酒店,村里墙头、坝上树下,都成了喜庆的舞台。

广安坝坝宴

莫笑农家腊酒浑 。乡村间的喜宴极具质朴的成色,厨师师傅不需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厨师资格证,他们的资格来源于厚土之间的口碑与名声。老百姓喜欢吃,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席上极具川西特色的汇聚蒸、煎、炸、炒的九斗碗,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成都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迎娶新娘的环节也自是颇有特点。从前的川西坝子在冬日里有一件取暖的物什烘笼,在结亲的时候也担负起了不同往日的使命。首先,迎亲的媒人合手提一只红毛线拴住了提梁的烘笼,放入新娘脚底, 名曰暖轿;待到了男方家中,新娘所携烘笼会交与一活泼可爱男孩提住,带入厨房,加火加碳,然后置于堂屋地上,再将一个大箩筐翻转之后扣在上面,新娘子坐在筐上,又曰暖胎,此时,有妇女会在旁念诵歌谣,以盼其早生贵子。旧时人们多少有些重男轻女,虽是热闹,却也稍显迂腐,生儿育女也应当夫妻平等才对了。

隆重的婚俗仪式上,红包也贯穿始终,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包内折叠一角二、二角四、四角八的纸币,至重者可达二十四元。包封以大红纸包裹,形状或方或长,不能叠作三角形。在结亲的前一天,男家女家分别都会给挑箩送礼的人送上红包:男家在结亲前一日杀喜猪时,也会将红包赠与相关人物;结亲当日迎亲、送亲时,男女两家也都要给抬轿人送上红包。此外男方的谢媒红包、谢厨红包、闹房红包,那都是必不可少。钱不在多,人们也并不见责,只取好彩头之意。

面对热心的亲朋好友们、无数熊孩子们的围追堵截,新郎早已应接不暇,通常会事先准备许多红包喜糖,抛向空中。这样的热闹场面往往要延续一整天。

成都人凭着自己好玩耍、热情、诙谐的性格,将人生重要的仪礼变成了一场充满欢乐喜庆和游艺性质的别具一格的盛会。

婚礼只有一天,但两家人却要辛苦准备一个月,甚至要筹划一整年。

这热闹一天的川西婚俗虽是过去了,但这此生的日子却还需永久。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