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点及内容
图:甲骨文书法拓片。
甲骨文字大体上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文字风格衍变可以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据殷代卜辞,把占卜人群,分为五个时期。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溯时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其一,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其二,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其三,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其四,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学界部分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图: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据考古专家推断,这是因为殷商王朝的商王几乎每事必卜。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并非全是占卜的记录,有很多是皇室日常生活的记录。因此,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等内容。
甲骨文记述的内容:
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据考古专家推断,这是因为殷商王朝的商王几乎每事必卜。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并非全是占卜的记录,有很多是皇室日常生活的记录。因此,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等内容。 从阶级组成看,殷商时期有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以及各级官员。奴隶和平民包括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奴隶主和贵族则有先公、先王以及他们的配偶、子女等,在甲骨文中记录为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殷商的官吏级别和种类很多,称呼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
殷商有强大的军队,有战车、弓箭和青铜兵器。例如,很多历史资料和传说中认为,商汤灭夏就启用了马拉战车。据记载,喜科索人打败古埃及法老也使用了类似的马拉战车。军队的组成单位有师、旅等,与现今的建制有一定的相似处。
根据历史文献和传说,商汤建立完善的法律,传说和《史记》等历史文献中记载,大甲执政初期,不遵循商汤的法律,被大臣伊尹放逐到商汤陵寝桐宫。甲骨文证实了商朝有很完备的法律。甲骨文中有关记载表明,商朝设有监狱,并且由刖、劓、伐等刑罚。与历史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由于有强大的军队,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不断拓展疆域。二里岗文化的分布范围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展,应该是商朝迁徙到现今河南西部后,不断发展壮大。根据有关殷商的记载,凡是被征服的方国都要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人某某氏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等国还向中央集权的皇帝进贡。
图:西安出土的西周战车,已经完全具备了战车的作战能力,这种巨大的跨越,就如同二战军队用上了今天的战机。
甲骨文中还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这也已经被众多的考古挖掘中被证实。例如,1950,新中国第一个发掘的殷墟武官村大墓就发现有79个殉葬的人和16匹殉葬的马匹。据统计,在安阳武官村殷墟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殉人总数多达五千余人。1976年,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着人祭坑,共1400余个。再如,商末1997年,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太极殿西隐山发掘的长子口墓中,也发现了13具殉人遗骨和一条殉狗。殉人、殉畜等厚葬习俗与古埃及如出一辙,严重阻碍了商朝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遗址中也发现了殉人。
作为农耕社会,殷商王朝十分关心农业的收成和风雨气候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有关田地、农作物等都有记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作物的记载中,除了黍、稷、稻等外,还记录了麦。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考古人是大约1万年前由野生的二粒麦人工驯化而来。在中国没有野生的二粒麦,因此小麦肯定是外来。目前考古发现中原地区最早的小麦正是出现在殷商时期。也就是说,小麦肯定是外来的,而且和青铜器、甲骨文一样都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
图:公元前13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20年之间,盘庚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和奄都的人民,驾着牛车,赶着羊群,渡过滔滔黄河,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都既定,盘庚着手发展农业生产。训练牛耕地就是在这时候开始逐步推广开来的。甲骨文的犁字,一边是牛的形象,一边是犁的形象,就像牛拉犁破土前进的样子。殷人还学会了给土地施肥,他们把草木灰和粪便运送到田里,与土壤搅拌在一起,培在农作物的根部。
殷商属于农业社会。殷商时期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用于日常生活、军事、祭祀和殉葬等。甲骨文中有关于大量圈养六畜:马、牛、羊、猪、狗、鸡等畜禽的记载,这说明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已不是游牧民族,而是非常擅长畜牧业。这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吻合的。例如,传说商朝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此外,商朝先王和先民非常重视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据说,商汤曾经馈赠夏朝的附属国葛伯大量牲畜,让他进行祭祀。说明商朝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郭沫若在其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曾经感慨:商代当时畜牧业发展程度达到令人惊愕的地步,六畜均做牺牲,一次有用300-400只。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牺牲本意来自祭祀。其中,牺就是用整只纯色毛的大型动物,如牛羊等来祭祀;牲则是用一群纯色毛的动物整只进行祭祀。与商朝类似,古埃及祭祀也是用纯色毛的动物。
甲骨文的记载还显示,渔猎也是殷商时期的重要生产活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说明殷商时期,河南附近应该有大象。殷商时期,狩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田、狩、逐、阱、射等。其中田猎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活动,其目的有: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供给宗庙祭祀;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军事训练。据说商汤还规定,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图:商代牛形铜觥。
殷商部族的始祖是契(xiè),契是黄帝的孙子。据《史记》记载: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命为司徒(相当于教育部长)。并把契封在商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契的部落因居住在商地所以也称为商族。因契有母亲吞食玄鸟卵而生的神话,所以商族的图腾是玄鸟(玄鸟即燕)。
4、发掘情况
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当地民间对甲骨的私掘热潮,各地古董商人、藏家学者纷至沓来,大量收买。据统计,到1928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各地。同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创办人傅斯年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月,在考古学家董作宾领导之下,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获得有字甲骨24918片,尤其是其中1936年的第十三次挖掘,于YH127坑获得极重要的巨量甲骨一万六千余版,震惊海内外学术界。
图:1929年春殷墟第二次发掘马王庙南斜中北沟全景。
随着商的灭亡和商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变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这些殷墟的遗物才被人们发现,一下子变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近年来又在陕西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
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本方面曾组织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所得运往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陕西岐山、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三分之一左右。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汉字造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来记载,甲骨的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职官、畜牧、宗教等方面。甲骨文的会意字,为求意思明确,甲骨文的体积和甲骨文的繁简往往决定文字的大小。
甲骨发掘存世的有十五万四千片,其中中国大陆藏有十万多片,台湾藏有三万多片,香港藏有约一百片,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典等12个国家藏有大约两万七千多片。
2017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斥巨资,以破译单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的天价悬赏一批总量近3500字需要释读的疑难甲骨文,换言之,这次中国文字博物馆悬赏破译甲骨文的奖励基金,将达到3.5亿元人民币。
图:中国文字博物馆外景。
中国文字博物馆占地八十一亩,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字坊、甲骨碑林和主体馆组成。字坊高近十九米,宽十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用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典型图案装饰。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