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湖南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直播馆直播大华正式开馆。
红网时刻记者 陈雪骅 通讯员 袁静 桃江县报道
4月30日,湖南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委门口,威风锣鼓响声震天,花溪沿岸,人潮涌动。这天,筹备了近半年时间、全省最大的村级直播馆直播大华正式开馆了。
参加开馆仪式的领导、嘉宾和50多位桃江本地网红以及外地百万级粉丝的网络大咖,一同走进了设计新潮、装修精致、设施齐全的直播馆内,瞬间架起了大华通往外界的网络桥梁。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让来宾们无法想象的是,这个面积700平方米的直播馆,竟然会出现在曾经的一个省级贫困村里。
大华村,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2019年初,桃江县商务局干部朱明星担任驻村队长兼第一书记后,将自己以驻村驻心为理念、以扶贫扶志为重点的感悟及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一书,该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大华村扬名全国。
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还帮助挖掘出了出生于大华村的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故居的名人文化,国家级非遗小郁竹艺和市级非遗大郁竹艺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同名歌曲,经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传播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文化。正因为文化的引领,全村树立起风清气正、人心思变的新乡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走什么样的路子实现永久脱贫、稳定致富?驻村工作队带领大华村民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反复讨论,还是决定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本村丰富的南竹资源,大兴竹产业。
大华村充分利用竹资源发展多种产业,推出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项目。
观念一新天地宽。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大华村民端起了全村19000亩竹山这只金饭碗。2019年冬天,大华村村民莫间辉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流转了100多亩竹山改造笋竹两用林,后来又有91户村民加入。两年过去,总共改造2100亩笋竹两用林,还有12户农户在林下养竹山跑步鸡,这两项年可增收300多万元。
从产业扶贫到依靠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大华村的变化有目共睹。2020年底,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几年,大华村名声在外,观念风气大变化,村容村貌大变样,使得邻村的丁虎也瞄上了大华村。
2020年10月,大华村引进以桃江县电商协会秘书长丁虎为首的创业团队,他们投资1200多万元,建起了花村合作社竹笋加工厂,大华村竹笋加工基地一跃成为全县规模排第二的龙头企业。今年大华村的两家竹笋合作社共收购春笋100多万斤,许多农户还在扩改笋竹两用林、养竹山跑步鸡、种中药材、油茶等。
认清形势后的大华村百姓纷纷加入绿色发展、绿色养殖的队伍。如今,大华村第三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已发展农家乐七家,民宿五间。一个春季还未过去,已接待外地游客逾万人(其中旅游团队近3000人),创旅游收入100多万元。许多村民还弃养(粗放型养殖)投网,搞新兴电商,搞抖音直播,曾经的养殖户莫芳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
大华直播馆网红直播间。
去年下半年,大华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未雨绸缪,谋划通过丁虎的电商经营优势,打造大华电商直播村。他们积极向桃花江镇党委、政府汇报,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筹资120万余元,将村委旁边的一栋闲置教学楼改造成直播馆(互联网+农业)。同时,他们加快了软件建设,在大华讲堂开设了一期专题电商讲座,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加入。之后,负责营运的电商丁虎团队拉起了一支直播队伍,紧锣密鼓培训、宣传、造势。
据丁虎介绍,直播大华不光只带货大华村、桃花江镇的农副产品,还将辐射全县、全市。他保守估计,起步阶段年直播带货可达一亿元以上。下一步将打造网红村直播村,吸引本地和周边的网红云集大华,实现年直播带货十亿元的目标。直播大华将使大华村成为新型电商的洼地,带来人流物流的同时,还是传播清廉文化、宣传推介大华的一扇窗口和又一道风景,将助力大华村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一座馆领跑大华村的乡村振兴。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