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经历了些什么?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家家户户粽香迷人。粽子软糯的口感,再经过各地不同的改良而呈现的不同味道,总是能吸引很多人为之流口水。但是,吃粽子不只是因为美食的诱惑,更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追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说到端午吃粽子就不能不说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屈原。
知历史,赢未来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生于地在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其一生为楚国内政、外交做了很多贡献,因遭谗去职被流放,最终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相传,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这足以证明当时百姓对屈原的爱戴,这对后世我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么屈原一生到底有多传奇?他为何最终走上了投江这条路呢?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早期步入仕途(现在说的当公务员)工作还是很顺利的,可以说是平步青云。由于他工作能力出色,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内政、外交两方面都委以重任。
但实话说人红是非多,这时候和他同在朝堂为官的上官大夫眼红了,非得和屈原争宠。上官大夫是当时有名的奸佞小人,善于心计。有一次,楚怀王交给屈原一个重要任务:制定法令。上官大夫得知后心中暗想:不得了,不能让他一人揽这个功劳,否则屈原就更红了。于是找到屈原,要改他的稿子。屈原就一对工作相当负责的钢铁直男(优秀公务员),当然没有同意上官大夫的要求。
上官大夫见正面来不行,就到楚怀王那里告黑状,说大王啊,你叫屈原制定法令,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屈原每颁布一个法令都讲自己多么多么牛,说除了自己没人能干得了这事。。楚怀王一听这还得了,君为臣纲都搁哪里了,再有才也不能盖过王,于是就疏远了屈原。
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屈原写下了《离骚》,用以表达自己一心为国、全力辅佐楚怀王却因小人离间而被受冷落的苦闷之情。
郁郁不得志,以文抒情
后来,因楚怀王轻信秦国人张仪,引发了楚国与各国发生战事。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听信小儿子子兰建议准备前往,屈原屡次劝说还是没能让他改变主意,楚怀王最终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当时因为子兰劝楚怀王入秦导致有去无回,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经过多次打击、打压,又因国君昏庸致使自己政治理想得不到实践,屈原心中满是不甘却无能为力。终于有一天他披散头发到了江滨,那天他边走边喃喃自语,精神状态如枯木般毫无生气。有渔户看到后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绝望之下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的话他又何尝不懂
屈原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导致屈原最终投江的外因肯定与楚国环境息息相关,但也和他本人个性、处事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屈原还是选择了与污浊划清界限,宁愿要精神上的洁白无暇也不要违背意愿的委曲求全。他是个文人,却有着尖刀一样刚烈的品质,他的正直、能干是他得以重用的原因,也是他被疏远的原因。
他是一个好官,却不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官场尔虞我诈的能人,也可能是他不屑于此。如果屈原能改变自己,顺应当时的大流,是不是将有另一番大作为?是不是能活得更顺心、官场更得意?
但我们之所以这么敬佩他,他这么多年还活在人们心中,不就是因为他坚定不移的高洁品质吗?!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屈原就是这样的人!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