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英宗朱祁镇像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曾两度登上帝位,共在位22年。
朱祁镇在位期间是明朝历史上由强而弱的转折点,大明帝国正从繁荣走向衰落。朱祁镇虽然和他父亲朱瞻基一样,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慨叹。
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其父朱瞻基结婚10年没有子嗣,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自然十分疼爱,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三给他赐名朱祁镇,同时又赐玺书,寄予厚望。
三天后,出生仅仅两个多月的朱祁镇又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储。

命运似乎格外垂青朱祁镇,在父亲朱瞻基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了万人瞩目的皇位,开始君临天下。看起来,朱祁镇的人生似乎真的很幸运。
但是,他幼年丧父,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不幸。这些对他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真正不幸的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身世都没能搞清楚,因为他始终不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
关于朱祁镇的生身母亲是谁,史学家们向来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他父亲朱瞻基的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据《明书》和《明实录》中记载,孙贵妃“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
孙贵妃,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十岁时,经彭城伯夫人、朱瞻基母亲张太后向朱棣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
朱瞻基即位后,册立孙氏为贵妃。朱祁镇的出生并被立为太子,成为孙氏争夺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码。后来张太后和诸大臣同意朱瞻基废掉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应是母以子贵。

也有人认为朱祁镇是宫女所生。据《明史稿》记载,孙氏“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于是眷宠日重”。
查继佐的《罪惟录》和《明史》也赞同这种说法: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
更有甚者,有人认为,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既不是孙贵妃,也不是宫女,恐怕另有他人。《明史·孝恭皇后传》就记载说:“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不管朱祁镇是孙氏所生还是宫女或他人所生,对他父亲朱瞻基来说,只要是自己的骨肉,所谓“龙脉”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镇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剧性,预示着他的一生也可能跌宕起伏,历尽人世间的沧桑。
两登帝位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逝世,遗诏命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七天后,九岁的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活,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朱祁镇继位初期,由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朱祁镇可能会像先辈一样,做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并改变了他本人命运的事件,即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当时漠北元朝余部)即北元)势力之一瓦剌部落在首领也先策划下,以明朝赏赐减少为名,发动战争。
朱祁镇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他所宠信的太监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朱祁镇亲征。
由于当时明朝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他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结果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城门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镇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而此时在朝廷内部,因朱祁镇被俘,一时国中无主,人心不安。
面临瓦剌对京城威胁的情况,在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的拥立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他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镇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朱祁镇。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朱祁镇得以保全性命。
朱祁钰登上皇位后,私心很重,不愿再让出帝位,特发诏谕,不许朝廷上下私自与也先联系。
这样一来,也先想靠朱祁镇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也先气急败坏地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
但此时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队以沉重的打击。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来自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会非常艰苦。
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与明朝讲和,宣称“迎使朝来,大驾西去”。
当时景泰皇帝朱祁钰已经坐稳皇位,不想派人迎回朱祁镇,对从瓦剌迎回朱祁镇的建议极为冷淡,多次从中作梗。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明朝满足了也先的各种要求,在漠北整整过了一年俘虏生活的朱祁镇被送回北京。
但回到北京后,朱祁镇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朱祁钰令其哥哥、已被视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入居南宫(今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内),实际上是将其软禁。
在惊恐与饥饿之中,朱祁镇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但软禁在南宫的他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连做梦都想再登大宝,夺回失去的权力。
偏偏事情很具戏剧性,也是朱祁镇命中有第二次当皇帝的运气。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晚,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泰皇帝朱祁钰得重病之机,潜入南宫,夺门出宫,帮助朱祁镇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史称“南宫复辟”,或称“夺门之变”。
五天后,朱祁镇第二次即皇帝位,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朱祁镇复辟后,他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在一个月后就病死了。
朱祁镇以亲王之礼将他葬在了北京西山,由此便使朱祁钰和下落不明的明惠帝朱允炆一样,成为明朝历史上两位仅有的未能埋葬在皇家陵园的皇帝。
朱祁镇复辟之初,对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恩宠无比,视为心腹,言听计从。而他们也经常以“功臣”自居,骄纵恣肆,不可一世。
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
当时,因朱祁钰被废而受株连的人很多,除于谦、王文外,还有不少在朝官吏和妃嫔家族以及朱祁钰信用的太监等。据说,朱祁镇杀了于谦后可能有过一点后悔。
于谦死后,边境的局势又开始紧张,朱祁镇很是担忧,这时有人跟他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他听了只是没话说,没有更多的表示。
由于朱祁钰被废,于谦等人被杀,景泰时期的点滴改革也被废除,政权又一次把持在宦官邪党手中,明朝更加积弱。
也许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朱祁镇渐渐成熟起来,看到石、徐、曹等人的所作所为,终于慢慢地意识到,这帮“功臣”原是奸诈险恶之徒,不可久留。
于是便采取措施,一步一步地收拾他们,明英宗朱祁镇像以巩固皇权,整顿朝纲。同时,朱祁镇又重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减免各地百姓的赋役,发展经济。
因而从总体上看,天顺年间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政治与正统年间相比,也要清明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朱祁镇也可算是一位仁君。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