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为什么输了(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输给苏联)

抒情君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和德国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而失败”,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每个人的见解都是不同的,因为这本身就是多重原因产生的结果,下面说一些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战争性质决定战争胜败,这不是一场各为其主的战争,而是世界人民反抗侵略的战斗,从这个角度看的话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其他的原因如果深入探讨一下最终可能都会落到这个原因之上。

轴心国的军队在全世界范围内侵略就必然遭到被侵略国家和反对战争人士的反抗,所有的人民、所有的资源皆会用来打击侵略者。

而德、日等战争发动国的人民可能一时会被蒙骗和煽动,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残酷的战争给他们带来灾难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清醒。在世界人民的巨大力量面前,它们所拥有的那点军队永远赢不了战争。

除了战争性质以外,战争潜力也是轴心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几个大国都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些因素在战争爆发时都可以转化为战争能力。

相比较起来,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其仆从国的人口和面积加在一起可能也只能达到一两个大国的水平。

在欧洲战场德国主要以闪击战这种形式对周边国家发起入侵,日本则仍然使用惯用的偷袭,从甲午海战到日俄战争、诺门坎战役、太平洋战争等等,日本发动的战争无不采用偷袭。

两个国家的思路都是以快速的和突然的攻击给被攻击对象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在每一场战争、战役开始初期都能占到一定的便宜。

可是这样的战争思路虽然让两个国家占到一些便宜,可是这也恰恰暴露出它们的缺点,那就是战争潜力小,缺乏久持的能力。

突然攻击的方式最适合己方实力与对方实力大致相等,或者己方实力弱于对方时,通过突然袭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先发制人打掉对方的优势或是拉大与对方的差距。

总体比较双方的实力,反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潜力明显要大得多,突然的攻击让德日等国占的便宜不足以让一个大国乃至所有反法西斯国家伤筋动骨,也不足以使双方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逆转。

一旦世界上这些反法西斯国家进入战时状态,人们开始对侵略者展开反击,那么德日等国就会陷入漫长的战争中。

德国历史上有个“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提出来的,从施里芬的一些想法就可以再次印证这个观点。

施里芬判断俄国由于动员机制落后、交通不够发达,所以战争动员需要六到八周,而这六到八周正是打败法国解决西线的时间。

虽然俄国从武器装备到各种机制都很落后,但毕竟俄国是个大国,动员起来也是力量惊人,快速解决西线可以避免同时在东西两线面对强大对手。

从这个想法就能看出,施里芬也意识到德国的战争潜力若想打败那么多国家就得把战争时间尽量缩短,不能陷入时间长且消耗巨大的两线作战。我们看一战二战德国都是尽量按照这个思路打的,只不过现实并没有完全符合施里芬的设想。

同时施里芬也是闪击战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用炮兵掩护步兵冲锋可以快速打击敌人,这就是二战闪击战的雏形。

二战时德国的闪击战是在空军的支援下,地面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二者都是强调用当时能用的最强火力打击敌人,然后快速推进,只不过一战之前没有飞机、坦克没有那么大规模应用,所以施里芬提出的是火炮掩护步兵。

闪击战的核心要素是,速度、奇袭和集中,速度和奇袭就是突然出手速战速决弥补自己的数量劣势,集中也是为了在局部创造优势再扩大到全局,还是因为自己的数量劣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两国军队数量和反法西斯国家不能比,它们的优势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虽然人们总说“兵不在多”,但不代表多不是优势。

德日两国的野心太大,打算蛇吞象,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作战,德国军队分布于法国到苏联,挪威到希腊,在非洲还维持过一支庞大的非洲军团,这让它们的劣势更加明显。

战争初期取得的胜利越多,补给线就会越长,兵力和物资的补充就会越困难。

战争后期当德国不得不把一些老人和孩子拉上战场凑数的时候,盟军和苏军的一千几百万大军已经向德国本土推进了,不仅是战争资源的多寡,双方军队战斗力开始发生逆转。

德国和日本突袭的方式都没有在战争中一直让它们占到便宜,德军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入侵苏联,并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被挡住不能前进。

快速推进变成了拼消耗,战役的时间长、战争的时间也长,拼消耗等于打在了德国的要害上。日本由于资源匮乏不断开辟新战场,在必然失败的结果上又加快了失败的步伐。

所以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失败,是败给了正义的世界人民,败给了自己疯狂的野心,败给了自己作恶太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