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内部互通度较高,以达州话为例,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方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部分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
基于上述相对复杂的特点,下文的总结,有些特点不是包含全部说四川话的地区,可能只代表了部分片区,还望周知。
进入正题,讲讲四川话的发音特点:
四川话与普通话发音相近,是导致四川人很难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四川话在发音上的特殊性,是导致外省人不容易听懂四川话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多数字与普通话发音同,但声调不同。
四川方言字、词的发音,大多数与普通话相同,差别的只是音调,即汉字发音中四声的区别。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往往改个音调就以为是普通话了。即四川俗语所说的‘左起喉咙说话’,其实并没有学准普通话的发音,这就是所谓‘川普’或‘椒盐普通话’的来历。
2、用平舌音代替卷舌音。
四川话声母不用zh、ch、sh,只用z、c、s,即四川话中没有卷舌音。于是有四、十不分,层、成混淆。因而四川话与普通话相比,大部分地区语音没有平舌与翘舌之分,基本上把翘舌字读成平舌音,如智商 [zhishɑnɡ]发音为字桑 [zisɑnɡ],超市 [chɑoshi]发音为操肆 [cɑosi],支持 [zhichi]发音为资瓷 [zici]。造成‘川普’不易听懂;四川人在外一说‘普通话’就露陷的原因。
3、用声母‘l’代替‘n’。
四川话不用n,用l,以致南、兰不分,也是‘川普’的一个特点。正如谢娜在谈其学说普通话时,连自己的名字的发音也弄不准确,将谢娜(xiena)发音为谢啦(xiela)。普通话的难、南、男、奴、努、怒声母是n,蓝、兰、岚、卢、鲁、路声母是l,区分非常明显;但四川话里的这些字同属一个声母,完全没有区别。这些字的读音让外地人听得胡里胡涂,往往一问再问,四川人就不得不靠添字说明法,说明是蓝色的蓝和南方的南,用组词法费力地解释陆路不是奴怒。
4、额母nɡ、泥母ɡn、微母v。
四川话中有一些字发音特殊,比如‘我’,四川话的发音与陕西人类似,在韵母前加颚音,将‘我’(wo)发音为ngo。ng的发音与英语类似,这就是四川方言学家所说的额母nɡ、泥母ɡn、微母v。用额母nɡ的除‘我’外,其它如爱、挨、矮、安、淹、岸、案、咬等;用泥母ɡn的如:泥[ɡni]、 你、放嗲[ɡniā]等;微母v声母在四川话中的应用导致乌、无、舞、误 不分,四川将这些字一律读成vu,似乎加了一个v声母。这种语言现象,在吴方言里表现为有微母,v声母字,如诬、屋,无,侮、武、舞,务、雾、勿、物都读vu。
5、少数地区特殊的卷舌音和儿化音。
上面说到四川大部分地区没有翘(卷)舌音,都用平舌音。但也有一些地区有卷舌音,有的甚至卷舌与儿化音并用,造成一种特殊的发音。如威远、自贡、荣县、富顺、内江、隆昌、筠连和冕宁、西昌、德昌、盐源、盐边、米易、会理等地的人能够区别平舌的z、s、c与翘舌的zh、ch、sh;旧时四川的上五县彭县、郫县、崇宁(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都江堰市、彭州市的人,无论生活在场镇,还是乡村,都使用卷舌音,十、石、室、食、吃这些古代入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近乎儿化,例如:他的侄儿[zhǐr]十[shir]四[sǐ]岁,在石[shir]室[shir]中学[xuo]读[duo]书,十[shir]二[er]点进食[shir]堂吃[chir]饭。
6、声母b、p、m、f的特殊运用。
四川话声母是b、p、m、f的音节,一般能和普通话声母是b、p、m、f的音节互相对应。但有少数字例外,记住它们,就可以纠正方音。
如下面的字(短线前面是四川话音,后面是普通话音):爬bā—pā山、琵琶bā—pɑ、培běi—péi土、束缚bo—fù;拔pɑ—bɑ河、漂泊pê—bo、绊pǎn—bàn马绳、卑鄙pì—bi、普遍piǎn—biàn、孬piě—nāo、鬓pǐn—bìn;筏pɑ—fá、喷fěn—pēn……。
7、声母d、t颠倒(部分)。
四川话声母是d、t的音节,一般能和普通话声母是d、t的音节对应。但也有少数字例外: 河堤ti—di、指导tɑo—dɑo、掉tiɑo—diɑo头、抖tou—dou动、金铎tuo—duo。
8、声母g、k、h、j的特殊应用。
四川话中是ɡ、k、h的音节,,大多与普通话相同,但有以下例外字:
大街ɡɑi—jie、阶ɡɑi—jie级、地窖ɡɑo—jiɑo、打更ɡen—jinɡ、灌溉kɑi—ɡɑi、大概kɑi—ɡɑi、搁ko—ɡe、盥kuɑn—ɡuɑn洗、皖kuɑn—wɑn南、浣kuɑn—huɑn洗、皮鞋hɑi—xie(将鞋子发音为孩子,最典型不过)衔hɑn—xiɑn接、咸hɑn—xiɑn阳、苋hɑn—xiɑn菜、陷hɑn—xiɑn落、项hɑnɡ—xiɑnɡ目、巷hɑnɡ—xiɑnɡ道、银杏hen—xinɡ。
9、声母j、q、x的特殊应用。
声母是j、q、x的音节,与普通话对比,有以下例外字:
呼吸ji(e)—xi、满足juo—zu、卒juo—zu子、截qie—jie断、信笺qiɑn—jiɑn、歼qiɑn—jiɑn灭、纤qiɑn—xiɑn维、发掘quo—jue、臼qiu—jiu齿、不像qiɑnɡ—xiɑnɡ、民族quo—zu、哭泣xi—qi、死囚xiu—qiu、泅水xiu—qiu水、酋xiu—qiu长、发酵xiɑo—jiɑo、粗俗xuo—su、宿xuo—su舍、速xuo—su度、严肃xuo—su、米粟xuo—su、虽xu—sui然、遂xu—sui宁、谷穗xu—sui、隧xu—sui道、赎xuo—shu当、浸qin—jin水、嫁娶ju—qu、捷qie—jie报。
10、一些地区的声母f、h颠倒
中江、三台、蓬安、岳池、遂宁、乐至、安岳、资中、荣昌等地区即如此,他们将‘黄’(hang)发音为‘fang’;把房(fang)发音为‘huang’;把花(hua)发音为‘fa’;把黄昏读成房芬;飞、饭、肥、放读成灰、换、回、晃。典型的话是‘黄子上有个房猫儿’(房子上有个黄猫儿)、‘菜籽发发灰房’(菜籽花花非黄)等。
以上十点并不能完全概括四川话发音的全部特点。
四川方言俚语,或曰土话是外省人最难懂的,而且难有规律可循。但四川人的‘川普’里却大量保留,让人听了啼笑皆非。比如有一句典型的‘椒盐普通话’,是左起喉咙学普通话的腔调说:狗日的耗子把我的洋碱咬了一个缺缺。 如今的四川方言剧及小品,大量用俚语或土话,是外省人听不懂的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民俗四川,有改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