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拍的《瓦舍江湖》,有点儿意思。
总觉得编剧组很熟悉德云社,人设故事没少从德云社取材,表达的观点也有不少是德云社想说的话。
文艺作品要传达的观点和情绪,《瓦舍江湖》都有了,是部好剧。
继16集嘲讽粉圈之后,第26集又嘲讽了一把吃瓜群众,这一集的标题叫做吃瓜需有品。
吃瓜大家都熟悉,但是,吃瓜还需有品?
什么是有品,什么是没品?
熟悉德云社的粉丝看到这个标题,只怕立刻要笑。
德云社的瓜,那是品种多样,又有离婚又有出轨又有睡粉又有私联,谁跟谁好谁跟谁不好,谁被排挤了、谁爱蹭热度,谁被封杀了、谁被雪藏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一眼望去,好一片硕果累累的德云瓜田!
艺术来源于生活,演绎来自于体验,想必演员们演起这一集来,必是得心应手心有戚戚吧。
德云社叫得出名字的演员,有一个算一个,哪个没被造过瓜、吃过瓜?
老郭说艺人挣的有一半是挨骂的钱,这话纯属无奈的自我安慰。
艺人不比吃瓜群众低一等,吃瓜群众也不比艺人更高贵,二者是服务和购买服务的关系。
艺人演得不好、对不起观众的票钱,那挨骂天经地义,可因为莫须有的瓜挨骂就没道理了。
然而,骂德云社的有多少是花钱进过剧场、冲着业务去的呢?
德云社对瓜的态度,够豁达了。
人没不让大伙儿吃瓜,人说的是:你们吃瓜得有品,岂能看到一点端倪,就妄加推测啊!
很多时候,吃瓜者见的是瓜,现的是自己。
同一部天文望远镜,兰陵看的是异性的身体,二楼那个姑娘,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
白小青看的是竞争对手,于老板上那洗脚干嘛去?还睡着了。
黄半斤看的是艺术作品,天龙瓦舍楼上有幅字画还挺好看。
辛抱恙则看的是他人隐私,钱员外跪搓衣板呢肯定是他的春宫图让他媳妇发现了。
为什么辛抱恙知道得这么详细还这么笃定?
辛抱恙:因为是我举报的。
看到这举报二字,真是,咯噔、咯噔、咯噔……
如今的网络环境,举报是吃瓜者的常用手段。
举报,未必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为了爽、为了我就要这么做、为了我有权力我有力量我能控制我就是看你不顺眼!
这世上没多少人、多少事能经得住放在显微镜下各个角度挑剔,滥用举报的结果,是演员不敢创新,只能把不出错的传统活演了又演。
长此以往,演员吃老本,观众嚼烂饭,观众没了兴趣,演员没了激情,演出市场萎缩,艺术不进反退。
得利的是谁?受损的又是谁?
《瓦舍江湖》第三集,瓜棚研制新菜,命名为食人族酸辣粉。辛抱恙脱口而出:这名儿太猛了,你容易让人举报。
举报别人很自然,防备别人举报也很熟练,两次提及举报都出自辛抱恙之口,细一品味,令人百感交集。
辛抱恙是编剧,是创作者。一个创作者对创作举报和防举报如此熟悉,《瓦舍江湖》这讽刺啊,够味儿。
都说德云社只砸挂,不公关。然而这些瓜,值得德云社公关吗?要怎么公关?
一段聊天记录截屏,编造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澄清起来却要跑断腿。
人姑娘生个孩子,难道要老郭去做亲子鉴定?这要是找一百个娃出来,老郭那头发(还得带毛囊的)够不够薅啊?或者得像阎鹤祥曾经谋算的那样,安迪头发多……
德云社的那些瓜真要一个一个回应,德云社啥事儿都别干了,擎等着没完没了地掰扯吧。
更何况,这些瓜,真的值得回应吗?
回应了,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不回应,一点都不影响德云社卖票。
自我要求高的人,道德用于约束自己。
自我没要求的人,道德用于指责他人。
就像剧中,白小青误以为王叔偷情,对王叔没个好脸色,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
瓜棚和辛抱恙误以为王婶要下药害死王叔,把王婶架到了得福瓦舍。
众人不查不问,直接给这两口子定了罪,一通祸祸,把二老的结婚纪念日给搅和了。
发现是误会之后,没有参与此事的兰陵笑一笑,瓦舍众人闹一闹,只有黄半斤闷闷不乐:望远镜能看的极远,为什么看不透人心呀?
世上的事大半如此。
黄半斤阻止过白小青偷窥,提醒过白小青不能见一点端倪就妄加推测,在白小青认定王叔偷情时,花钱买票请王叔来看戏以便查明真相。
真相水落石出后,也只有黄半斤在意,并且尽力给了此事一个相对美满的结局。
望远镜看得极远,但是看不透人心。
瓦舍众人误判王叔王婶的好坏,不是他们看不出,而是他们不看。他们坚信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想到的就是真相。
就像德云社的演员再怎么发声,吃瓜群众都不信演员说的,他们只信自己的脑补。
吃瓜者既重要,又不重要。
说他们重要,是因为他们占据了舆论主导。
德云社相关的文字、视频不少,然而十个里有九个半都是没影的人造瓜,真正关于作品的讨论极少。
演员看不到有价值的观众反馈,也就无从调整表演。
相声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形式,艺术需要土壤。当土壤没了营养,作品也就失了颜色。
然而,吃瓜者也不重要,因为他们并不影响德云社的票房。
德云社是民营企业,主营收入是相声票房。
在网上活跃的吃瓜者,很可能压根都没进过德云社的剧场。
德云社对瓜的态度,是眼下的最优解。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