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为了配合筛查工作,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承担了日均近30万份的核酸检测工作。市民尤其关心的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一份核酸检测报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一线的检测人员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还有市民表示,自己几天前完成采样,却迟迟看不到检测结果,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采访了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陆志成,他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每天要做近30万份核酸检测。
一天拧5000个瓶盖是怎样的体验?
很多人误以为核酸检测是个全机械过程,只要把样本推进某个机器里等待就可以了,事实不然。在七院检验科的PCR实验室里,我们可以看到核酸检验的整个流程。
核酸检测的核心技术是PCR,也就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每个样本在检验之前,首先需要经过整理、扫码等一系列预处理。
这是个耗时耗力的环节。因为PCR反应是在96孔板上实现的,工作人员先要把91份检测样本依次放置在板上,再将它们各自的标签信息扫描进后台——这也是我们得以在健康云平台上看到各自核酸信息的关键步骤。
正式进入检测后的第一步工作叫加样。检验人员在生物安全柜内一管一管地拧开样本的螺旋盖,手工吸取后加入核酸提取板孔中,再拧上螺旋盖将样本放回原处。目的是要让病毒的遗传物质显现出来。
陆志成的科室共有43名检验人员,大家除了完成日常门急诊的检验工作,剩下全部的时间几乎都扑在PCR实验室里。而一旦谁轮到当天需要完成加样工作,将意味着全天候16个小时坐在实验室,手如同机械臂一样运转:开盖,加样、旋盖、放回,丝毫不能出错。
一些手脚快的年轻人,每完成一板,大概需要10-15分钟。一天下来,要做近5000份样本的加样工作,意味着要拧瓶盖5000多次。陆志成说。
为了保障安全,每个检验人员都需要佩戴双层手套。即便是这样,发力的拇指和食指还是会深深地蹭破。他们甚至不得不在戴手套前先裹上一层创可贴。
因拧瓶盖太多而受伤的手。
更遭损耗的器官是眼睛。加样时,检验人员用到的仪器是一个极小的枪头,加提取液的量也是用微升( 1微升= 1 立方毫米)为单位计量,全程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多人做完这项工作都觉得头晕眼花。陆志成说。
完成加样后,核酸检测将依次进入提取、点样、扩增的步骤。其中,除点样外,其他可以依靠机器来辅助操作。陆志成告诉记者:提取一板大概需要25-30分钟,点样一板需要6-8分钟,再加上1小时40分钟的扩增,也就意味着。每做完一板91份核酸检测,总的需要近4个小时时间。
好几天看不到核酸结果?医生提醒您别焦虑
然而当检测量增加到以万、以十万计数的时候,核酸检测的速度也不得不慢下来。最近为了加快进度,我们的PCR实验室24小时运转,所有人三班倒不停歇。
此外,医院还为陆志成他们购买了更高处理能力的扩增仪。不仅扩增一次的时间缩短了20分钟,每次扩增的样本数量也可以比原来增加四倍。每份核酸样本最迟也都会在48小时内完成检测的。
但许多市民还是发现,自己的核酸结果已经过了两三天,却迟迟出不来。陆志成告诉记者,这很可能是卡在最后的上传环节。因为我们的人手实在分不出来了,现在浦东新区已经派出一批志愿者帮助我们将结果录入后台,方便大家在‘健康云’上查询,但仍难免疏漏。再加上标本消毒及雨水浸染,不少检测样本的条码沾水后字迹变得模糊无法识别,降低了扫描的速度。
不过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检测异常,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换言之,如果大家过了很多天还没有看到结果,大概率说明你的检测结果没有问题。陆志成说。
此外,陆志成还介绍了一个查询检测结果的经验:如果你急需凭这个结果上班或出行,可以在七院互联网医院上找到检验科的电话进行拨打,我们会为有需求的市民查询结果并专门录入。
就在最近,检验科平均每天都会接到几百通查询电话。特别在本周一,电话几乎不断线。陆志成也呼吁市民不要焦虑,积极配合社区完成核酸采样,为了大家安心,也是为了这座城市早日恢复秩序。
栏目主编:唐烨
来源:作者:杜晨薇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