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带有也偏旁的字)

抒情君 4

偏旁讲解之一:手、扌、爫、、又、廾

资料来源:汉典网站、《康熙字典》、段玉裁注许慎著《说文解字》、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等。文字解释部分主要参考援引自网络工具书及专著,所以本讲义只供帮助学生理解汉字,辨析字形字义之用。

偏旁讲解之一:手、扌、爫、攵、攴、又、廾

此七部都与手及手的动作有关,赋予汉字以持握、击打等手的动作之意,其中手 、扌 、爫较容易掌握,攵与攴同源异形,意义一致,大概属于简化过程中的残余吧,无任何区别,但攵与夂不易区分,极易出错。又廾与丌也极易混淆,需要重点关注。下面逐一讲解以便区分。

一、手

《说文解字》: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例字:

承、拜、挛、拿、拳、挚、挲、掰、掣、掌、摩、擎、擘、攀

承:说文: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许慎以篆书字形分析字义,实误,承字甲骨文作

,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后引申为承受、承载。

拜: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拿:旧作拏,《 说文》:拏,牵引也,从手奴声。今拿字实为会意,合手为拿,意为握持。

拳:形声,从手龹声,卷手为拳。

挚:形声,从手执声。

挲:形声,从手沙声。

掰:这个字比较特殊,并不属于手部,但是因为与手有关,所以一并讲解,掰字属形声字,从分,拜声,用手将物体分开。

掣:形声,从手制声,本意为牵引,拉。

掌:形声,从手尚声,手心为掌。

摩:形声,从手麻声,本意摩擦。

攀:形声,从手樊声,《说文》:引也,从反廾,误。

擎:形声,从手敬声,《康熙字典》:举也,拓也,持高也。

二、扌

同手,用作偏旁,俗称提手旁。所用汉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

例字:推、拉、打、扎、抡、提、扫、抗、扣、抠、投、折、抄、扯、拧、拍……

此部较常见,一般无疑问,不再赘述。

三、爫

同爪, 一般称为采字头。居汉字上方时作爫,在左右作爪。《说文解字》释爪:丮也,覆手曰爪,象形,凡爪之属皆从爪。

例字:采、舀、稻、受、爰、爱、爵。

采:会意,甲骨文字形下为木,上为手,意为用手采集树木上的果实,引申为采集、采摘、收集。

舀:《说文解字》段注:从爪臼,会意。上爪下臼,象伸手掏取之形。本义:用瓢勺取物。

稻:形声,从禾舀声。

受:会意,甲骨文字形作

,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这个字出现了与手有关的两个偏旁:爫和又,同义异形。

爰:为援字初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相援引,中间一画表示瑗玉。本义:引,援引。

爱:形声,从夂㤅声,本义:喜爱。这个字属于汉字演化过程中的异源同形,与爫无关。

爵:象形,与爫无关。

四:攵、攴

攵与攴二字完全一致,无任何区别,甲骨文象手持木棍击打,所以带有这两个偏旁的汉字都与击打有关。

例字:改、教、敲、收、放、攻、敏、效等。

改:会意,左边的己象跪坐孩童,右边为一手持木棍作教育训责状,意为手持木棍教育儿童改正错误。

教:会意。左上角为爻,象算筹,左下为子,右为手持木棍,整个字意为长辈手持木棍教育孩子学习演算,引申为教育。

敲:形声,从攴从高。

收:形声,从攴丩声,收捕之意。

放:形声,从攵方声。

攻:形声,从攵工声,攻打。

敏:形声,从攵每声,意为迅速。

效:形声,从攵交声,《说文》:效,象也。模仿之意,引申为致力、尽力。

攵极易与夂混淆,夂,《说文》:从後至也,象人两胫後有致之者。所以从夂的汉字都与到达、行走有关,往往引申出结束、终了之意,如冬字,从仌从夂,《说文》:四时尽也。又如麦,本为来字,表示到达。

如何区分攵与夂,除了理解字义之外,还可以从使用位置上去辨别,攵只用在左右部分,夂只用在上下部分,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再混淆。

五、又

又部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象手之形,一种是偏旁减省过程中用又这个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的纯符号代替原有偏旁,最后一种是由攴减省而来。

(一)象手之形例字:取、友、双、反、受、叔、叙

取:会意,以手割取敌人耳朵,引申为获取、获得。

友:从二又,象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引申为友好等。

双:繁体字为雙,会意,象以手持两只鸟,本义为一对。《说文》:雙,隹二枚也。

反:从又从丆,象手掌翻转,《说文》:反,覆也。

受:见第三部分爫部受字。

叔:会意兼形声,从又,尗声,尗为菽初文,指豆苗,叔字意为拾取豆苗之意。因与俶读音字形相近,时常假借,故引申出俶字所表示的开始之意,再引申为少、小,《白虎通·姓名》:叔者,少也。表示辈分的伯仲叔季中的叔也是少小的意思。

(二)简化符号:鸡、仅、权、观、劝、汉等

汉字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部分形声字的偏旁被简单的记号所取代。常用的简化替代记号主要有又乂乚卩几卜力夕不井文等等,这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在用作替代原字复杂的形旁、声旁时,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字意,既不象形,又不表音,仅仅起到补充字形、区别字意的作用,裘锡圭先生称之为记号。其中又最为常见,所替代的偏旁主要有奚、雚、堇、等,如鸡:雞、权:權、观:觀、劝:勸、汉;漢、仅:僅。

(三)攴减省:变、叙

变:篆书作

:《说文》:更也,从攴䜌声。

叙:篆书作

:,《说文》:叙,次弟也,从攴余声。引申为秩序、次序。

六、廾

廾象两手捧举之形,含有此偏旁的字多数与手有关。但是部分字为其他字形演化成的同形现象,如 葬字的廾应为艸, 弊字本从犬,讹作廾。

例字:异、弄、弃

异:甲骨文象双手托举一人,《说文》:异,举也,从廾㠯声。因与表示奇怪的 異同音,段玉裁谓异为異之假借,无疑是正确的,故字义由托举变为奇怪、奇特。

弄:形声兼会意,从玉从廾,廾亦声,《说文》:弄,玩也,从廾持玉。本义为玩耍、把玩,弄璋、弄瓦即采本义。

弃:会意字,甲骨文象以手持簸箕将逆产的婴儿丢弃,本义沿用至今。

廾极易与丌混淆。丌,象形,指放置物品的台案,从丌的字多数与放置有关,如典字,从册从丌,意为郑重保存的重要文献典籍,又如畀,从甶从丌,意思是将给予别人的东西放置在案子上,鼻字即从自,畀声。

但是,让人头疼的是部分丌旁是由廾讹作而来的,如兵字,从廾,从斤,指的是双手握着斧头,本义为兵器。这类现象完全就是汉字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