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乞巧节的民间传说

抒情君 5

西和乞巧节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传统节日。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风俗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西礼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调查,西和县主要有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265300人,面积744.4平方公里。礼县主要有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201580人,面积881.7平方公里。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和及礼县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