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图和原图的意思一样吗(生图和原图的意思是相同的吗?)

抒情君 19

《摄影的探讨》

「总第一期」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用

还请转发、点赞本文

转发过100或者点赞过100

我尽快安排后一篇

今天的故事从浮世绘说起吧。说到浮世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脑子里都有这幅画面——神奈川冲 浪里。

葛饰北斋可以说是浮世绘最有名的画家了,就像是达芬奇之于文艺复兴。

其实神奈川冲(神奈川附近海域)距离富士山有相当远的距离。这幅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成的。你去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根本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而浮世绘另一个杰出画家歌川广重,更是会通过想象来作画。

比如《东海道五十三次 蒲原 夜之雪》,歌川广重到那的时候其实是夏天,并不会下雪,这是想象出来的。他后来想象的画作更多。

安格尔的《大宫女》更是直接延长了人类的脊椎。但是为了追求美,安格尔放弃了所谓的真实。

说说你们自己吧,小时候你们开始画画起,也不是对着真实景物去写生,往往都是凭借自己的想象。

所以绘画不真实这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一件事儿。

摄影术从诞生之日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更加写实,或者说更真实。不,应该是诞生之前。

在风俗画开始流行的地区,画作的价格比较低,但是因为经济发达普通人也有钱去追求,所以订单量高,画家一样可以活的很好。但是因为订单量大,画家需要快速创作,几年一幅画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很多画家就会借助暗房技术。画家自己仿佛就是人肉感光器。所以这时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衣服的褶皱细节,光影的微妙变化,都非常真实。

真实这个词,可以说在摄影术诞生之前就刻在摄影的骨子里了。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或者有图有真相。我们会天然地对一张照片的真实性表示信任。

但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多年前我拍摄锡林郭勒草原的时候,有个网友说她就是锡盟的,但是觉得我拍摄的比她自己看到的家乡更美。其实这有恭维我的成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想,拍摄出来的风光作品比实际风景更好看,也是正常的。

因为在拍摄的时候,摄影师会特地找更好的空间部分去表现,还会考虑到天气、光线等等条件,自然是力图表现出更美的一面。

拍摄之后,还会利用后期,将色彩等方面调节到更美。

除此之外,利用摄影的手法,也可以非常简单地表现出我们看不到的风光。

比如星轨的拍摄。对于风光摄影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拍摄方法。没有人能够在现实中真的用肉眼看到这样的星轨。

我们会觉得这是造假吗?其实不会,只是觉得这是对于风光的一种艺术化处理。当然我们也不相信这是完全真实的,我们都知道这个后期了。

对于人像拍摄也是如此。对于普通的人像拍摄来说,我们会通过找角度,找瞬间,结合光影等等来表现出人最美的一面——是的,拍美可以说是一种最基础的追求。

对于商业人像摄影来说,后期继续加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生图。说的就是没有经过后期的原图,那其实就是摄影的半成品。这也是为什么商业摄影师并不愿意交给客户原图的原因。这就像你管厨师要腌好的生肉一样。然后你说不好吃,人家能乐意吗?

所以摄影如同绘画一样,作为追求美的作品,往往都是要基于现实,而脱离现实的。

摄影与绘画一样,同为视觉艺术,也同时都是作者想让你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如果不想你看到真相,你看到的都是假的。

所以哪怕是摄影中所谓纪实作品,也是如此。

阿富汗少女是马格南摄影师麦凯瑞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国家地理》最重要的照片之一。

马格南摄影师的身份,加上有这么著名的照片。可以说对于这样一个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我们应该百分百信任了吧?

但是前些年就有报道称,麦凯瑞的纪实照片在造假。而造假的照片还是所谓的纪实作品。

这是2012年《今日早报》的头版照片《哨所女兵学习》。几个女兵手拿各种报纸在学习。可是这一看就是摆拍的。且不说学习的时候是不是要这么前三后四地特别有排列感。就说她们都把头版对着镜头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报纸末版往往是副刊或者广告啊!

结果就是浙江日报集团官网致歉,承认这是摆拍的。

别觉得不入流的记者才会这样摆拍照片。大师也会的。

下图的照片是非常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安德鲁·弗里德曼(罗伯特·卡帕)的代表作——《倒下的士兵》。这张照片表现了一个西班牙民兵在内战时被击中倒下的一幕。因为对抗的是弗朗哥,所以也被视为反法西斯经典的一个照片。

但是这张照片争议不断,很多证据表明这张就是一张摆拍的作品。不仅人物与原型对不上,而且同组照片还有其他士兵在这个几乎相同的位置摆出了类似的姿势。

对,大师也会摆拍。

新闻照片作假,可以说比比皆是。

哪怕是真实的场景,也许不给你看全,你也会被摄影师蒙蔽。因为不但文字可以断章取义,照片同样可以。

在一个为了流量的时代,这样的情况更是多见。甚至对于照片的解读可以扭曲原本的意思。

阿诺德·施瓦辛格露宿街头的照片,照片里他说:How times have changed.

背景故事是这样的。这家酒店是在他当州长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酒店和他说,这家酒店里永远有一间房间为他敞开房门。他可以随时来享受免费的服务。不过在他卸任了州长之后的,他再去的时候,已经告知他现在生意火爆,已经没有空房了。如果他想住,必须付费。

但是这个故事是杜撰的。真实的情况是,这是当时施瓦辛格在那边拍摄电影的间隙,躺在那里和自己的雕像合影,而How times have changed表达的仅仅是,你看我原来多年轻,现在就是个在这午休的流浪汉。

同样的照片,如果配上一个杜撰的故事,会带来更多的流量。

还有一点,可能让你难以接受。也许你作为观众,也是造假的一部分。

摄影非常有象征性,很符号化。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一眼看到就记住了。作者要传达的意思可以通过照片直接传达给你。甚至不需要作者的说明,你的主观已经接收到了作者要给你的信息。哪怕这是假的,你的主观也认为这是真的。

就像这张看过去,满满的温情与浪漫。对,我作为作者可以保证,当时他们刚刚接完吻,你的感受非常对。

但有的时候一张照片的真实故事却不是你看到的样子。

这张就是著名的《枪杀越共》。我们看到画面中这个可怜的越共在街头即将被打死,而枪杀他的南越人员居然不经审判就枪杀战犯这是不人道的。所以这张照片大大激起了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也加速了美国最终从越南撤军。

但是背后真实的故事却是这个人不顾停战一周过年的协议,偷袭了南越,并且杀害了行刑者的同事好友以及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这简直就是个魔头。如果你能从照片中读到这个真相,你还觉得他可怜吗?你还觉得他不该死吗?

后来持枪者到了美国,但是美国民众却因为这张照片认为持枪者才是一个魔头。认为他枪杀了一个手无寸铁的人。没人去管他是不是罪大恶极。

照片在一瞬间传达给你的,就是你主观认为的。

所以我要大家知道:

1、摄影给不了你所谓的真相。与其它信息载体一样,你看到的都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

2、追求真相去找柯南,别要求摄影作品一定要给你真相。说所谓不后期就是真实的话,简直就是愚蠢。

3、对于照片的艺术化处理是必然的,只是我们希望对于追求美而非真实的作品宽容度比较高。而对于纪实类的摄影作品,我们不希望艺术化改变真实的原意。这这一点只取决于作者的职业道德。

之前点评照片摄影点评(今天深入探讨一下)写了一些探讨摄影的内容。我说如果转发过1000,或者点赞+点在看过1000就写一下。今天我看到转发过了1000了。

仔细去思考,决定以三篇文章来和大家聊聊摄影。

今天的第一篇就是《摄影的真实与假意》。

接下来我会写《摄影的内容与形式》,《摄影的教条与突破》。老规矩,如果您希望我快点更新,那么点赞+转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