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伴随我们长大,一直以来也被我们作为教育孩子的首选事例。但如今我们却要开始反对它了。
在当代心理学界,道德认知心理学派的集大成者和继承人是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他对品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理论。并根据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幼儿和儿童属前习俗水平;9~15岁的少年儿童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少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不多)。4岁的孔融显然是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科尔伯格强调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既:前习俗——>习俗——>后习俗。这种顺序不能超越。也就是我们不能够越级培养道德。(但我们的传统一直在这么干。——这不是上小学的越级,一二年级不念,直接上三四年级。)之所以不能越级,是因为一个人真实道德品质水平是由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而不是通过行为判定!——皮亚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被强迫或者诱导做出,但是认知不行。
既然四岁的孔融年龄上是属于前习俗水平阶段。那什么是前习俗道德水平?——简单的说就是不理解也不会考虑传统习俗。该水平中幼儿的道德判断取决于亲人的奖惩。幼儿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是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否被惩罚,也就是行为是否受罚,是否顺从听话,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好坏。受罚了、不听话就是坏;顺从了、没挨罚就是好;看到物品损坏的越厉害就认为越不道德,被批评的越严厉就越不道德。而不会考虑行为和后果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发展到前习俗后期,幼儿进一步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坏,得到了物质上的东西就是好,失去物质上的东西就是坏,看似典型的唯利是图。读者可能会想,这不是自私吗?这难道不该矫正吗?答案是——不要矫正!苏黎世大学教授恩斯特·费尔的研究也为上述看法也提供了理论支持。恩斯特的实验证明:三四岁的儿童占有欲通常是最强的!这时期的幼儿最常说的就是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不给!我要!……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表现出一种强烈占有欲。看起来非常自私和唯利是图。但这种表现是孩子的一种本性,这种占有欲的本性在心理发育中是必须得有且必须适当发展的。此时展现出的自私恰恰是以后无私和分享的基石。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三四岁的幼儿是不具有多角度观察看待问题能力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是不可能替他人考虑的!儿童教育专家卢丹丹引用一个美国母亲的话说: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自私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且它是通往分享的必经之路。只有自私过、占有过、专享过,做过他们真实的自己,才能顺利地从利己转移到利他。总是被家长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长大后会对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欲,因为他们没有享受过占有的权利,所以长大后要努力地弥补自己心灵上的亏欠。分享应该是一种权利,让孩子自己做主。这就好像洁白的莲花要从淤泥中成长。圣洁的雪莲必然开自寒冷的雪山!在孩子最为自私的阶段,教育引导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有反作用。而孔融让梨般的无私分享更是不可取!
以此分析孔融让梨这一行为:从表现来看,是谦让、利他的,并不属于刚刚介绍的前习俗水平。而属于习俗水平!所谓习俗水平是指:少年儿童能按照家庭、甚至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再像前习俗只考虑行为的直接后果)。习俗水平的少年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积极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这个水平的儿童以好孩子为行为准则。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被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少年儿童在对自己和别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首先考虑是否符合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尝试跨越结果从内心动机进行判断。习俗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大众允许为衡量标准。显而言之,孔融让梨的行为就是好孩子的典型体现。
至此,问题的两个矛盾点出现了,四岁的孔融在道德判断形式上属于前习俗水平,而道德行为上处于习俗水平,这一对矛盾就好比小马拉大车。鞭抽小马令其拼命是可能拉动大车的,但是随着时间延续,拉车对小马的骨骼,内脏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让梨这一超前的行为模式,重复的结果会渐渐伤害道德判断形式(道德判断力)的成长。一切教育最好的开始时间是在生理成熟之后,心里发展之初(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敏感期进行,才是最好的,过早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道德发展规律表明,道德认知发展与其道德行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因外因影响可能不同步,比如孔融让梨、小大人……这种不同步会产生内心矛盾,对心理持续成长留下后患,会在未来对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形成天堑般的阻力。所以科尔伯格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也就是要用推理认知来推动道德的发展,而不要在道德行为上超前、大跃进!——简而言之,就是不要小大人教育,太早的懂事儿,明理非常不利以后发展。再次强调,幼儿不能有成人的道德,更不能有成人的行为准则。否则未来成人后就会表现出自私现象(占有欲补偿)。谦让、分享是少年和成年人的美德,但绝不是幼儿的美德。就好比鹦鹉学舌说的虽然是人话,但绝对不是真正的交流语言。因为鹦鹉只言其音,不知其意。这一点和懂事的小大人相类似。孔融后来的下场就是警示。
让梨的孔融后来心理发展怎么样呢?他在任北海太守时杀掉了一个人,原因竟然是这个人在给父亲哭丧的时候没有憔悴之色,因而将此人杀死(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太平御览》)。大家是不是觉得孔融有点太过分了!仅仅因为别人父死脸上没有憔悴之色,居然把该人直接杀了。——这在心理防御上的称为反向作用。孔融在用夸大相反的举动来压抑内心不孝的焦虑。他在用杀别人的方式,试图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孝(这段揣测有些武断,见谅!)可内心冲突的真相是无法永远掩盖的,后来,他终于写出文章表达内心深处感受——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资治通鉴》)。意思就是说他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哪有亲情?只不过是情欲罢了,就像是从罐子里拿出一件东西之后,东西与罐子全无关系。把孝道亲情弃之如履!曹操也就因孔融这不孝之论,借口把他杀了。当年孔融因别人面无凄然,以不孝之名把人杀了。如今曹操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孔融杀了!让人觉得一方面遗憾冤枉,另一面不得不说是一种报应讽刺。《后汉书》对孔融作出如下评价:才疏意广,讫无成功。《资治通鉴》中记载孔融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可见司马光对孔融的人格评价也是相当低的!由此我们可以怀疑孔融人格上的巨大缺陷,与其过早的让梨不无关系。过早的让梨让孔融的前习俗道德发育迟缓不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欲人格发育没有有效形成,为以后的习俗道德发展埋下隐患!
故此再次强调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要让上学前的幼儿学习分享、谦让。而要让他们学习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玩具食物等要交换得到,既不能白白索取,又不能无偿给予(幼儿的无私奉献行为是要不得的!)在自私和唯利是图中学会自己和别人的边界在哪里!自我边界的正确确立恰恰就是自私和唯利是图的心理发展目的。而心灵边界的正确建立恰恰是无私、分享和爱的开始。在此祝愿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都能拥有聪明可爱且纯真的宝贝!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