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作者:彭宁铃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对于校园欺凌,社会并不缺少关注度,相关治理也一直在路上,但校园欺凌屡屡不绝,其难点何在?现在的学生对欺凌是否有了更多认识?
资料图:学生在课堂玩游戏 武俊杰 摄
教育部拟出新规
学校不得隐瞒严重欺凌行为
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其中教育部拟规定学校不得隐瞒严重欺凌行为学校应建立对欺凌的零容忍机制等话题引起热议。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校园欺凌以更激烈的形式暴露在人们面前,在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视频中,发生在隐蔽角落里的恶,令人愤慨,却屡屡出现。
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早在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曾对各地各校(含中职学校、民办学校)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学生欺凌专项治理。
近年来,对校园欺凌的整治不断加码。
2017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公安部等11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判定标准、预防、惩戒措施等,建立了培训、考评、问责处理等长效机制。
2018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明确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办公电话和实施方案,细化实施学生欺凌防治各项措施。
去年10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
资料图:操场上练球的孩子们。李洋 摄
欺凌与否靠老师经验判断?
校园欺凌界定之难
一直以来,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一直保持高关注度,为何恶性的校园欺凌仍时有发生?其治理难点何在?
学校对实施暴力行为的学生,一律严惩。张非在贵州省一所中学担任校长,其所执教学校对校园欺凌十分重视,我们有一条红线:凡打架斗殴者一律勒令退学。
但张非同时表示,在实际的处理中,除了非常明显的暴力行为,对校园欺凌的界定存在难度。
2017年12月,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主要负责人在回答《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是怎么界定的一问时表示,各地各校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
张非表示,现实中,如果学生不主动报告,就只能凭老师执教经验产生的‘第六感’来判断, 比如,张非自己的经验是看危害程度、是否使用器具,以及双方家长是否谅解。
从治理的角度出发,张非希望出台更清晰的校园欺凌认定标准,欺凌的界定标准不一,会进一步导致惩罚不一,直接影响整体治理效果。
在不少欺凌事件发生后,一些教育专家也呼吁,要治理校园欺凌,对其所造成的伤害后果进行新的界定很有必要。
当前对伤害后果的界定,主要看身体受伤程度,而无视对未成年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伤害。比如,施暴者让未成年学生吃秽物,甚至喝尿等,鉴定下来可能没有任何轻微伤,但严重的心理伤害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资料图:重庆市大渡口区双山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戴着口罩有序进入校园。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隐蔽角落里的恶
施暴者擅伪装,学生对欺凌认知模糊
除了校园欺凌界定之难,校园欺凌的发现难、举证难也同样值得关注。
此前,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校园欺凌‘冰山’下的97%都没有被看见。
今年15岁的初三学生小光就读于一所私立中学,从初中开始以来,小光就见到不少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索取保护费、强抢食物、抢占篮球场地等事件。在其班上,还有一名男生,会强迫同学为他洗衣服、排队打饭、洗盘子,如果不按他的要求来,就要挨耳光,或被拽到宿舍里打。
小光说,欺凌者往往会将施暴地点选在宿舍、厕所等隐蔽场所,还有人放哨,会在老师来到之前提前结束;被欺凌对象也往往是瘦弱胆小的同学,不敢声张。
如果老师不能发现,要指望学生主动报告,小光认为基本不可能。小光曾亲眼看见,有同学因为向老师反映高年级同学欺凌而遭扇耳光报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少学校进行过防止校园欺凌的宣传,但中学生对校园欺凌似乎仍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
比如,对有同学强迫别人为其洗袜子、买饭,平时有意无意的拉扯、踢打等行为,小光认为这算欺负,似乎还谈不上欺凌,因为没有老师给我们看的那么恶劣。小光说。
资料图:北京丰台第五小学鸿业校区学生们在操场上体育课。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如何建立防范欺凌的长效机制?
专家:教育和法律缺一不可
此次,教育部拟出的新规对何为校园欺凌作了进一步列举。
诸如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殴打、脚踢、掌掴,以辱骂、讥讽、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孤立他人,等等,这些都可认定为构成欺凌。
在张非看来,这能让教职工与学生提高相应的认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具体操作有待观察。
熊丙奇认为,怎么认定欺凌,关键在于学校方面应建立欺凌治理委员会,没有这一委员会,就由校方行政部门做出认定,即便标准再科学,也得不到落实。
专家表示,从现代学校治理角度看,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委员必须具有代表性、专业性。
应该由学校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社会专业人士(法律、教育、心理等)共同组成,负责对校园欺凌的调查、认定、处理。
对于学生之间不被知道的隐秘,张非认为,校园应实行24小时无缝对接值班制度,从制度上压缩学生打架斗殴的空间,在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地方,应安装监控,尽可能把学生纳入管理视线之内。
张非还提到,针对校园暴力,用心教育很重要,但教育并非万能。有些问题学生成因复杂,比如家庭因素不能不考虑,另外有些情形特别严重,校方难以处理,需要法律进一步确定。
熊丙奇也指出,要建立防范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依法治教是关键。从发现到惩罚,都应当纳入法律的治理中。
专家称,对校园欺凌事件,需要加大对施暴者监护人以及承担监护责任的机构的侵权索赔力度。
当前,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的赔偿标准太低,只有根据未成年人身心伤害后果,提高侵害未成年赔偿标准,才能引起监护人、监护机构对欺凌等问题的高度重视。熊丙奇说。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