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用鸡鸭来治理蝗灾?全军出鸡

抒情君 6

根据2020年2月17日,新华社新德里报道显示:东非地区的蝗虫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印度农作物的收成,将近37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可即便如此,印度本国对待蝗虫灾害的态度依旧耐人寻味。

在当时蝗虫灾害如此肆虐的情况下,印度依然选择将袭击巴基斯坦以及迎接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问放在首位,这让许多国家难以理解。一个国家如果连基本民生问题都置若罔闻,又怎么可能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这究竟是印度本国的政策抉择,还是印度方面主动选择了放弃,我们无从知晓。

好在蝗灾最终得到了及时治理,并没有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国家造成更大范围的恶劣影响。对于没有经历过蝗虫灾害的人来说,这种灾难似乎远远小于干旱,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威胁。只要及时地做出应对方案,那么蝗灾就很容易治理。可事实上,蝗虫灾害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头疼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灾难破坏程度绝对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自然灾害

蝗虫的特点

要想真正了解蝗虫灾害的影响,我们就首先要了解蝗虫这种生物的特点。从蝗虫个体来看,这种生物的长度不过30到40mm,人类弹指间就能将其消灭。可我们要知道的是,蝗虫很少会选择单独行动,而蝗灾的形成也正是由于超过一定数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所导致的。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行军蚁的可怕,其单独个体不过5到6mm,可每次出现的数量至少在百万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蝗灾就是飞行的行军蚁,对农作物的威胁绝对超过人们的想象。不仅如此,行军蚁在经过一片区域之后,这片区域会在时间流逝后逐渐变成一个适宜动物生存居住的地方,可成千上万的蝗虫们经过一片区域之后,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

除了群居的生活习性之外,蝗虫还有另外几个特点让人类十分害怕。首先是蝗虫特别能吃,且速度特别快。在蝗灾发生之后,人类根本来不及为种植的农作物提供任何保护措施。漫天的蝗虫向农作物袭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极小一部分食物储藏起来,避免受到骚扰。可等到人类收集好些微的粮食,其余所有的农作物早已惨不忍睹

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在蝗虫灾害面前起到任何作用。想要真正的保护农作物不受侵袭,甚至要动用到军队的力量。可即便如此,军队也不可能用威力巨大的现代武器去进攻蝗虫,最终依旧只能用数量对抗数量

其次就是蝗虫在聚集之后,集体行动能力会大幅度增强。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专门研究蝗虫数量逐渐增加之后的具体表现。最终实验结果表明:蝗虫数量越多,行动目标就越统一。以曾经的四害和蝗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四害不过是一盘散沙,而蝗灾则更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我们假设这几种生物间爆发战争,那么蝗虫最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最后则是蝗虫的繁殖能力实在是太强了,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蝗虫的寿命仅仅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只要能够保证食物充足,一只蝗虫就能产卵三百颗,这是其他生物难以比拟的。即便在蝗虫群居的时候,因为其生理习性的变化,会有互相吞食的情况发生。但和蝗虫的繁衍速度相比,因互相吞食而损失的蝗虫数量,完全不值一提。

我国的蝗灾历史

事实上,此次东非到印度的蝗虫灾害之所以没有影响到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气候环境以及天然的山脉屏障。当这些来自沙漠的蝗虫遇到中国西南山脉的阻拦之后,识趣地选择了退回。如若不然,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葬身于路途之中。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同样严重的蝗灾发生过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国家就已经出现过蝗虫灾害。而昆虫学家郭郛在统计之后得出结论,从第一次有记录的蝗灾发生到现在,中国平均5到7年就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蝗灾。要知道,这些数据都是已经记录在文献之中的,那些没有被记录的,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

唐朝时期陕西地区就爆发过相当恐怖的蝗灾。此次灾难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让李世民无比头疼。不仅如此,由于时代认知的局限性,许多人甚至将此次蝗灾看作是上天的惩罚。为了祈求上天的原谅,李世民特意命人在都城长安做法,祈求蝗灾能够速速退去

到了宋朝,由于我国版图的逐步扩大,南方地区的农业也逐渐兴起。可那个时候,受到北方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影响,南方在农业上同样选择的是旱田。温和的气候加上充足的粮食,蝗灾规模完全称得上遮天蔽日。

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家的蝗灾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理。而到了民国时期,都还先后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蝗虫灾害。根据资料显示,当时我们国家将近十二个省受到蝗虫侵袭,无论是数量还是范围,都堪称历史罕见。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受灾地区普通老百姓的生存难度,简直就是地狱级的。

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于蝗灾高度重视,最终通过多方生态学管理逐渐让蝗灾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将近三十年没有出现过大规模蝗虫灾害的影响,即便是一些地区偶有发生,也会很快得到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牧鸡治蝗还被拍成了纪录片在央视播放

牧鸡治蝗

时间回到本世纪初,当时我们国家在治理蝗虫上面已经有了足够成熟的经验。不仅如此,借助3S监测技术的帮助,我们国家甚至还能提前推算出蝗虫可能危害的区域以及出现的规模大小。像当时河北草原地区可能会发生的蝗灾,就在国家的预料之中

为了减小此次蝗灾的影响,并借助蝗灾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前向草原地区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小鸡幼崽,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牧鸡治蝗。纪录片显示,当时草原居民们每天都会用哨声让长成熟的鸡开始吃蝗虫,可谓是全军出鸡。所以等到蝗灾真正到来的时候,对小鸡们来说无疑于一份特殊的礼物。可能蝗虫自己也没有想到,为祸人间这么多年,第一次这样憋屈。

其实不仅仅是鸡,鸭子们同样是我国人民抵御蝗虫灾害的好助手。与河北草原的居民不同,由于新疆地区牧草的平均高度要更高一些,所以新疆地区的居民更喜欢养殖鸭子来对抗蝗虫的侵袭。可无论鸡还是鸭,其实都是合理地借助了蝗虫天敌的帮助。不仅如此,像这种放养的鸡鸭,每天从蝗虫处补充了蛋白质,其肉质也会变得十分可口

仅仅只是治理蝗虫的话,我们国家如今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甚至每一种方法都能够保证将蝗灾威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如何能够借助蝗虫的帮助,让地区经济发展变得更好,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从纪录片《牧鸡治蝗》的最终结果来看,我们国家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成功的变废为宝。不仅让农民们避免受到蝗灾危害的影响,还让他们的生活因此富裕了起来。

蝗灾的警示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蝗虫灾害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失去了曾经的威慑力。甚至在之前一段时间里面,许多人已经开始调侃要用什么样的烹饪方式来应对来自沙漠之中的美食。可除了蝗虫本身的威胁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蝗灾背后的警示才行。

按照蝗灾发生的规律来看,蝗虫本身十分喜欢干旱天气,所以出现蝗灾本身就意味着干旱。东非地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蝗虫灾害,也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给蝗虫诞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除此以外,以许多地区出现的小规模蝗灾来看,其实也都和地区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由此可知,当人类活动影响到了气候变化之后,蝗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我们最终受到的惩罚,其实完全就是源于我们之前种下的恶果。

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曾经人们在这片区域疯狂的砍伐植被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最终导致地区干旱,蝗灾一度影响到周边几个省份。更可怕的是,在蝗灾发生的同时,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给下游带去大量的泥沙。最终河床逐渐升高,周边居民不可避免地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

粗略一看,蝗虫灾害和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背后形成的原因几乎都是一样的。在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时候,我们就更应该重视这些起因,避免出现不好的结果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绝不只是一句空话。虽说我们如今应对蝗灾的方式方法已经足够成熟,可其他自然灾害呢?不仅如此,灾难的发生势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以及经济的损失。我们如果能够提前避免,又何必在发生事件发生以后才亡羊补牢?

结语

对于东非地区此次发生的蝗灾,我们深表遗憾。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社会矛盾其实和许多国家曾经经历的社会矛盾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正因如此,最终才会出现范围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恶劣的蝗虫灾害。虽然此次蝗灾最终得到妥善处理,但如果不找到发生的根本原因,蝗灾势必会卷土重来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大规模蝗灾发生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做好应对外来灾害威胁的准备,此次蝗灾虽然没有影响到我们国家,但也足以让我们国家引起重视;其二就是在蝗灾发生时,应该主动思考深层次的环境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