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舞台上,战争显而易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保家卫国需要打仗,扩张版图需要打仗,可以说在历史中打仗是每个朝代必备的标配,每一个朝代都有着令人钦佩的英雄名将。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历史英雄,而是春秋时那些看似啼笑皆非却值得敬佩的战争礼仪。
下战书
打仗需要下战书,说起这个大家应该都觉得,也挺正常的。虽然后世下战书的意义变成了挑衅威胁等意思,但在春秋时期,下战书就是为了告诉你:我想和你打一架,你和不和我打?
并且这个战书,可接可不接,也不会有世人嘲笑你怂。因为拒接战书的理由有很多,并不一定是不敢接。其中最有趣的一条是:文笔太差,写得不好,我不接!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无理取闹,我是要和你比武,又不是论文,你怎么还在战书上做文章不和我打?还别说,那时候的战书写得不够让人热血澎湃,让人提不起和你一战的想法,那这场战争多半是打不起来的。所以在下战书上各位诸侯也是费尽心思,格外重视。
如果选择接下战书,也是要给对方回复一封的,毕竟礼尚往来嘛!大多数的诸侯都还是遵守这个战前规矩的,比如泓水之战的宋襄公与楚国,楚国派使臣送来了战书,宋襄公接到后还很认真的给对方写了回复,约好了什么时候开战,什么地点开战。这一点还必须是两国交接的荒郊野外,不能影响民生。
下战书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并不像后来的战书那样,纯粹就是为了挑衅,和宣扬自己的国力,而且后世的战书通常都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通知,接不接是你的事,只要我下了,我就会打。
下战书的前提
没错,下战书也不是你想什么时候下就能什么时候下的,不但有下战书的时间要求,连内容都必须规整:起因、时间、地点一个都不能少。
比如对方君主新丧,还有正值灾年颗粒无收时,都是不能趁火打劫的。若是想打,那必然是得等着,等人家国丧结束,等人家粮草充足才能公平对决。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在这时候想要趁火打劫。就比如秦庄襄王薨逝,秦国举国哀悼,赵国就想着趁这机会夺回失地。按理说,有这么个吞并他国的机会,大家应该一起灭了秦国才是。毕竟放在之后的那数百数千年里,大家都是趁你病,要你命。就比如三国时曹叡薨逝,东吴蠢蠢欲动一样,谁不想趁你弱的时候扩张自己的版图呢!
但是没有,反而因为赵国趁人之危被其他几国所不齿,竟没有一国与赵国联手的。
而且你想下战书,还得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不能平白无故过来打我。就比如当时的周天子已经逐渐示弱,各个诸侯见到周天子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约束他们了,就越发不把名义上的皇帝放在眼里,楚国就是其中一个。当时的诸侯还是要按时给周天子进贡的,不过反正你也管不了我了,我还给你这些干什么呢?然后楚国就没有进贡。这时候齐国一看,你不给天子进贡?那我可有借口打你了!
这个借口可以说要多敷衍有多敷衍了,但是他还就可以作为理由去下战书。
打架也有规矩
这些条件都满足了,战书也下了,总能开始打了吧?还不行,双方需要都准备好,排好兵列好阵。
两方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战前有对方的使臣来访,还得好好招待宴请,若是时辰觉得你不够重视,回去一说在你这的极差体验,这场仗就又打不起来了。听起来是不是挺麻烦的?但是这些人打心底认定了要遵守规矩。
终于都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打了!诶,等等,这中间也有规矩要守。很多现在所熟知的战术在当时都属于小人所为,是不被大家认同的,除了上面说的趁人之危以外,像什么擒贼先擒王啦,调虎离山之计啦,还有搞搞偷袭什么的都是不行的。而且不能以多欺少,不能攻击除了面对面该打的这一个以外的人。姑且可以称作不可以牵连无辜,这仗打得像极了赛马。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可以伤人,但不能取人性命,也不能补刀。一旦受伤就要停止战斗,换下一组继续。这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仙侠小说里门派之间的比武?也是几大门派约好什么时间比武分配资源,然后立下规定不得伤人性命。其实有这种规定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战争形式,几乎都是车马之战,没有步兵骑兵冲锋营敢死队之类的,就是我驾一辆车,你驾一辆车,然后开始打。本身伤亡就很少,甚至一年都上不了万。
而且他们的战争一般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快的话不到一天,慢的话几天就结束了,哪里会像后边一样一打就打好几年。就是准备时间长了点。灭此朝食就是对当时战争的最真实的写照,只是后来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那些着急打仗的人了。
五十步笑百步这句话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没错,就是这时候的事情。就连乘胜追击都有讲究,这双方不是打完了嘛,输的那一方落败而逃,赢得这一方可以追击,但是只能追五十步,再多就是你不讲道义了。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道德绑架了吧!
战争礼仪的形成消失
这样奇奇怪怪磨磨唧唧,看起来一点用处的战争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和当时的政权分布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时期的政治分布,是由周天子管控各位诸侯,比如两国有矛盾了,作为大家的领导人,是需要出面调节的,毕竟大家虽然各自为政,但主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天子,尽管后来的周天子已经没什么实力了,大家也还是会保持好表面功夫的。
只要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政治利益,那么你死不死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且能拥有领地自己做主的,那一定都是贵族圈子的人,贵族圈子是对礼仪最为看重的,一直到后来的贵族圈子也一直是这样,无论皇室还是望族,教导子女的基础一定是恭谦知礼方可成为大家闺秀或者名门之子。所以总是会觉得打打杀杀的有辱斯文。
除此之外,各位诸侯多少都沾点亲带点故的,关系再差也还有点血脉相连啊,看似是分散的诸侯国,其实也是互相扶持帮助的亲人,所以怎么能闹的太过分呢。
这样彬彬有礼的战争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周天子的威信越来越弱,各诸侯都开始蠢蠢欲动,有主张以德服人的,就有主张以武服人的。作为当时国力最强的郑国打破了这一守则,不顾周天子是否同意就直接发兵攻打宋国。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知道后很是生气,要给他削爵,这让本就已经无视周天子的郑庄公很是不满,不但派人抢了周王室的稻谷,还好几年不去朝拜周桓王。
虽说周天子势弱,但毕竟还没倒台,率领三国直接讨伐郑国,却没想到郑国不但不遵守规则私自攻打宋国,竟还在这场战争中射杀周桓王。至此,擒贼不擒王的规矩彻底打破,而周天子的这一站让他再也掌控不了各诸侯国。
没有了共主的束缚,自然是想怎样就怎样,天下大乱,每个诸侯的战争都从据理力争变成我要灭国,扩张版图。还遵守过去的规则就意味着将会在这乱世之中被啃的尸骨无存。后世记载最多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纷飞、尸横遍野,还有战术多变,诡计多端。比如杀神白起,一生共计杀死敌军一百多万,比如兵圣孙武,《孙子兵法》彻底打破战场礼仪,被后世将士列为必学必看的教科书。
从这时期起,战争变得一次比一次惨烈,伤亡人数不断刷新,百姓受尽了战争的荼毒,生灵涂炭。
不过换个思乱想,若是战场礼仪一直流传下来,那就不会有大秦一统六国的辉煌战绩,更不会有之后的分分合合与朝代变更。所以战场礼仪的消失并单单不是因为人性的好斗或者残忍,它更像是推进时代发展的牺牲品,成就新时代的垫脚石。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