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希
摄影记者 李辉
通讯员 汪应琼 高迅芝
实习生 黎堃明
直播主持:彭柳刘 胡亮
对话背景:
这个世界,不变的是一直都在变,气候变化更是如此。为何大家感觉今年的天气格外反常?因为暴雨、大风的强度与破坏力,已影响到了你的生命安全。
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事实,老天爷的脾气为何变得如此暴躁?今天(8月4日),极目新闻特别邀请了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首席专家李兰深入解读。
嘉宾名片:
李兰,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首席专家。
1、天气反常:入春较常年提前一个月
龙卷风短时强降水多发
问:您从事气候工作几十年,是否觉得今年天气格外反常?
李兰(下简称李) :打雷下雨刮风,这些普通的天气现象,我们都比较熟悉,人有喜怒哀乐,老天爷也有情绪表达的方式。但如果高温、雨量、风力等频频造成灾害,或超过历史极值,或走向相反极端,就反常了。今年以来天气确实有些反常。
问:今年湖北发生了哪些极端天气?
李:刚过去的冬季是弱暖冬,尤其是2月全省平均气温(10.4℃)突破历史极值,10℃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气象上定义,气温稳定低于10℃,就是入冬了,而2月平均气温超过10℃。所以,今年我省2月11日入春,较常年(3月11日)提前28天。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比较异常。2月22日湖北大部地区高温都在25℃以上,远安达31.1℃,武汉以28.2℃排在2月份历史最高气温第二位。这相当于5月份的气温水平,很多人2月天穿短袖。
都说春雨贵如油,但今年湖北春雨大家可能感觉很油腻,多连阴雨且伴随多场区域性暴雨、区域性大暴雨。以往柔和的性情,今年却显暴躁和不稳定。
全省(春季)平均日照时数302小时,为历史同期倒数第1位。万物生长靠太阳,日照少,对农作物的病害影响较大。
入汛以来,短时强降水、龙卷、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5月10日和14日,江汉平原及以东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风,武汉市分别出现1级弱龙卷和3级强龙卷(10日14时左右青山区出现一级弱龙卷风,14日20时33分至20时53分蔡甸区出现三级强龙卷),极大风力分别达14级(42m/s以上)和17级(52m/s)以上。
5月10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白沙洲大桥、江夏豹澥、江夏安山5站出现12级以上大风。
除以上极端现象以外,今年我们5月气温总体是偏低,但是入夏是提前的,湖北5月8日入夏,较常年同期是提前12天(常年是5月20日),这个就很矛盾,说明我们5月气温起伏很大,上旬偏高了1.3℃,而中下旬气温偏低0.9℃,入夏就很不稳定。
问:今年梅雨期长江流域降雨不是特别猛烈,而常年平均降雨量为640.8mm的郑州,却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今年的暴雨是不是下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李:七下八上区间(也就是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是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集中期,历史上许多极端暴雨事件都发生在此时段,如河南驻马店的75.8,北京2012年7.21暴雨,这次的河南7.20暴雨都是如此。今年副热带高压偏强,南北跳动大,一会儿北漂,一会儿南漂,导致湖北梅雨期前段降雨多次中断。郑州发生特大暴雨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河南处于副高的西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而沿海台风活跃,不断有偏东气流将海上水汽输送过来,它们在河南境内遇到太行山和伏牛山后,在山前出现辐合抬升,导致降雨范围集中,雨势更强,同时副高和大陆高压共同作用,使得大气环流相对稳定,从而强降雨持续。
一般副热带高压在盛夏时节控制湖北中东部,导致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出现晴热高温天气,而今年副热带高压虽然强,但不稳定,有时还退到了海上,所以刚过去的7月份,湖北高温日数偏少,武汉没有一天超过37℃。
问:郑州极端降雨中,给大家印象深刻的是1小时豪泼201.9毫米,大家对短时强降水感到后怕,深刻认识到了短时强降水的危害。
李:短时强降水也叫强对流性降水,从我们预报角度来说,它表达的是一种不稳定能量的强烈释放,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的天气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多伴随雷雨大风冰雹等等。它的不稳定特性和时空尺度上小,预报上有一定难度,你看今年梅雨期,武汉7月1-4日虽然下了暴雨,那就是非常典型的梅雨,没有渍水,而6月26日-6月27日那一场降雨,短短一两个小时,武汉多地出现渍水,就是因为是强对流性降水。过程伴随雷雨大风。一般24小时雨量分别达到50毫米、100毫米、250毫米,就是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短时强降水就将24小时的暴雨、大暴雨,压缩在1小时内强力释放,能量又大又不稳定。
2、气候变化:强对流从局地扩张成片状
雨日减少而暴雨日数反增
问:随着气候变化,近几年湖北或武汉每年的雨日是不是在减少,而暴雨日数和小时雨强在增加?
李:湖北、武汉1961年以来雨日呈减少趋势(-3.3天/10年、-5.2天/10年),暴雨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0.1天/10年,0.3天/10年)。1955年—2019年武汉年最大小时降水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2.65毫米。
问:这说明了什么?
李:说明气候变暖,大气温度增加,大气的持水能力(说形象一点就是憋水能力)增强,雨日减少,但大气蓄水量增大后,其不稳定性增加,湿热带来不稳定,所以一旦储水量增加达到其临界值,兜不住了,遇到冷空气或其他诱发降雨的天气系统,一个势大力沉的雨量包就从高空砸下来,出现暴雨或短时强降水。
问:几十年来,湖北气温呈现怎样变化?
李:1961-2020年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18℃/10年,江汉平原增暖速率最大,鄂西南增暖速率最小,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升温速率高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8天/10年。
武汉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尤其显著,至今为偏暖期。1951-2020年,武汉站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29℃/10年,高于同期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而2008年以来增温速率有所减缓,这与城市添绿、保护生态有一定关系。
问:湖北气候还有哪些新变化?
李:1961年以来,湖北省年平均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雾日数、雪日数、大风日数均呈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频发,如2008年低温雨雪、2011年冬春连旱、2016年和2020年夏涝、2019年伏秋连旱等均为历史少见。
问:特别是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角色,以前感觉很陌生,最近几年它突然红起来了?
李:确实如此。根据1961年以来湖北所有国家气象站的资料分析,强对流呈现多发且逐步扩大范围:1995年之前湖北省强对流天气多呈现局部发生(即日发生站数5站以下),1995年之后强对流天气较大范围发生(日发生站数8-10站),1995、2008、2016、2018、2020年均出现较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2015年和今年强对流是大范围发生,比如今年5月14日就有32个站发生强对流。
3、幕后推手:全球气候变暖诱发极端天气
温室效应和城市化加剧变暖
问:极端天气频发,且范围越来越广,老天爷的脾气为啥变得暴躁了?
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气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证实,大气、海洋、冰冻圈等各个圈层都已在变暖,且在过去几十年变化明显加速。2020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2°C,过去6年(2015—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
问:导致气候变暖的肌理又是什么?
李:全球气候变暖,首先是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球下垫面的特征,比如城市热岛,2019年8月20日武汉市陆表高温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心城区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高于65℃,而其周边地区地表温度仅45摄氏度,相差20℃,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差距?城市有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工厂企业等高蓄热体,以及绿地减少。农村基本是自然状态,植被的蒸腾、光合作用,土壤均含水,水的热容量大、还有水体的蒸发作用消耗热量,温度就相对低。
4、如何应对:重视预警信息予以防范
从小事做起保护大生态
问:我们该如何防范极端天气?
李:强对流天气多发,已是事实,需要加强防范。比如,短时强降水,这是小尺度的强对流,生命史短,时空尺度小,目前监测主要依靠雷达和卫星资料。好消息是,6月3日,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7月5日我国发射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也就是晨昏轨道卫星,我国也成为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条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能力的国家,风云四号B星有快扫功能,1分钟扫描一次,咱们预警发布时间可以提速5分钟,这个时间上的提速是相当宝贵的。另外,大家要特别注意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接到橙色红色预警信息,须提高警惕,选择安全地带避险。
咱们生活在湖北,要了解湖北气候的基本特点:湖北是季风气候,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4月至8月,其中又以4月至6月为最多。这是因为,4月至6月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接换班之时,冷暖空气的强烈交锋是难免的,这样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7-8月份,强对流主要发生在恩施、宜昌和十堰等湖北西部地区,因副热带高压控制我省中东部地区,西部在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中,多雷雨风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
时值暑假,在鄂西旅游度假的你,除了防范暴雨,还要了解一下山洪等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比如山洪,洪水的汇流是以流域为边界的,你不仅要关注当地下雨没有,更要关注这条山洪沟的上游下雨没有。因为按照流域汇流,上游的降水汇流冲击的是中下游。所以,可能你这里没降水,但是却有洪水发生。
问: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大自然?
李: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多栽种植物,保护树木,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污水处理以保护江河湖泊,做好垃圾分类,从小事做起,对地球就是大呵护。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