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其《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中,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了六个大的文化区。这六大文化区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源头,但是你知道吗?这六大文化体系,只有一个定义为了正统,不知道你在不在这个文化区内。
首先是北方新石器文化
北方新石器文化位于中国北方,是以长城地带为中心,主要集中在了辽宁西部和内蒙古南部的地区,其中最为代表的是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大概处于6000年前左右,最早发现于1921年。
红山所处的位置也影响了其生活方式,所处于此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饲养牛羊等。从发掘出的文物中也能够看出,其中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均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
不仅如此,红山文化的陶器也不同于其他文化区,其中最为出彩的是红陶黑彩色,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碧玉C型龙,其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的最高工艺代表。
其次是东方新石器文化区
东方新石器文化位于中国东方, 主要分布在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
东方文化区因为其所处的冲积平原的自然环境, 其也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作物就是粟,也就是小米。据考古发掘,发现其中有一个1立方米的储藏粟的窖穴,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当时的粮食产量已经相当可观。
相较于红山文化,畜牧业应该是比较发达,其各遗址均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墓葬中也常发现用狗和猪等的随葬。
陶器方面的烧制,也不同于红山文化,其中最出彩的当是白陶。其主要以高岭土为原材料,在高达1000多度的高温中烧制成型。白陶的产生,也能够看出东方文化区,已经掌握了更加先进的陶土烧制技术。
再次就是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区
东南新时期文化区的代表,就是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主要是以种植水稻,并且当时的水稻种植已经相当进步。并且已经普遍使用石犁、石镰等工具。
如今的东南地带,处于重要的经济带,其轻工业的发展,自古而来都是其特点。而在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也同样如此,其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其中最出名的玉器当属玉琮,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
另有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区
西南新时期文化区的代,表就是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西段地区,距今已有4000多年时间,大溪文化是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源头。
大溪文化的代表就是红陶,其普遍涂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彩陶也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
第五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区
南方文化区的代表就是石峡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
石峡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点,在于其墓葬文化,其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已经破碎,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仍然完整。
有的墓葬还随葬有成套的木工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木匠。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其墓葬不仅规模大,随葬品也多,而且有贵重的玉器,看来他们在当时是属于社会上层的。
最后就是中原新石器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的代表,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也是被视为是中国正统的母体文化。
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
中原文化被认为是母体文化,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始终作为各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六大文明区系说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和黄河中心说,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中,六大文化区早已经深深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如今璀璨的华夏文化。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