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午睡研究,白天多睡一个小时,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可能会增加40%

抒情君 13

第 410期 脑科学日报

2019年8月27日

1,《Science》重磅:CRISPR智能响应水凝胶,大大扩展CRISPR的应用范围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可编程的、纳米颗粒和活细胞可控释放的PA-DNA水凝胶

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James J. Collins 研究组报道了一种可批量应用的,可编程的CRISPR响应智能材料。作者分别报道了小分子药物或者蛋白质可控释放的多臂聚乙二醇水凝胶,金纳米颗粒甚至活细胞可控释放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用作保险丝的导电炭黑水凝胶以及与微流控芯片结合实现病毒的快速灵敏检测。

这项工作在《Science》一经发表、《Nature》同步报道。同时,谭蔚泓院士等在《Science》上发表评述:该体系可用作便携,快速和定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危险病毒病原体的特定菌株,区分病原菌、人类DNA的基因型,体外鉴定无细胞肿瘤DNA突变等。DNA水凝胶与CRISPR-Cas系统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基因编辑相关应用的精确性,高效性以及时空可控性。

阅读链接:

《Science》重磅:CRISPR智能响应水凝胶!谭蔚泓院士点评

2,新型基因编辑技术有望治疗早衰症等一系列严重遗传性疾病

来源:精准医学前沿

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SATI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能够针对广泛的突变和细胞类型进行基因编辑。这项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发表于2019年8月23日最新一期的 Cell Research 杂志,可以扩展到广泛的基因突变条件下使用,如亨廷顿症(Huntington‘s disease)和罕见的早衰综合征等。

阅读链接:

新基因编辑技术有望治疗早衰症等一系列遗传性疾病

3,杨竞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报道BoneClear技术在骨骼内神经结构标记和三维荧光成像中的突出优势

来源: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在最新发表于Cell Research杂志的研究工作中,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杨竞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名为BoneClear的新技术,在领域内首次实现对于完整的成年小鼠骨骼的高效免疫标记、透明化处理及三维荧光成像。

这一成像技术能够在未经切片处理的股骨、脊柱、颅骨或后肢中观察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血管、淋巴管、免疫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各类细胞结构。不仅如此,这一先进技术能够对于在股骨或后肢中由创伤性损伤或化疗药物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病变进行全组织三维评估。这些成果展示了BoneClear技术在骨骼的免疫标记及三维荧光成像中的突出优势,将服务于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

阅读链接:

BoneClear技术在骨骼内神经结构标记和三维荧光成像中的突出优势

4,小身材大能量!神经祖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竟可以调控神经发生

来源:和元上海

miR-21a介导外泌体对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8月16日,同济大学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杂志上发表了最新重要工作,文中阐述了NPCs和iNPCs来源的外泌体(分别为EXOs和iEXOs)对神经元分化的影响,通过microarray分析发现miR-21a在EXOs和iEXOs中显著差异表达,且miR-21a作为神经胶质细胞生成的新型调节因子,可介导外泌体的神经发生潜能。

阅读链接:

小身材大能量!神经祖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竟可以调控神经发生

5,帕金森病患者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夜尿增多,也称膀胱过度活动症,可出现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泌尿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系统损害和疾病的进展阶段相关,提示泌尿系症状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运动障碍的进一步加重密切相关。

阅读链接:

【综述】帕金森病患者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6,什么是躯体隐喻?它是如何影响创造力的?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目前,具身领域多为行为学研究,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郝宁教授课题组首次将近红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探索这一理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该研究以How does the embodied metaphor affect creative thinking?为题,发表在著名神经成像学术期刊NeuroImage上。

本研究表明打破墙壁这一躯体动作可能会诱发打破规则这一概念联想,从而引起与规则打破有关的脑活动,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表现。本研究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新证据,探索了躯体隐喻影响高级认知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创造力的提升和教育提供了一些启发。

阅读链接:

科学研究|什么是躯体隐喻?它是如何影响创造力的?

7,睡午觉和阿尔茨海默病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 数据和理论支持

来源:阿尔茨海默和脑健康

最新的研究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白天是由于大脑负责觉醒的区域被毒性蛋白TAU侵蚀的结果。而TAU的积累最终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的生物学解释。这种解释对于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机理可能有深刻的影响。

由于TAU的积累与阿尔兹海默病有几乎是的直接关联的,所以,白天午睡的时间过长,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没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项新的研究发表于2019年8月12日《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

阅读链接:

睡午觉和阿尔茨海默病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 数据和理论支持

8,哈医大一院省内首例应用5G-MR技术辅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日前,哈医大一院在院内架设的5G网络基础上,实现了省内首例利用Mixed Reality(MR)技术开展神经外科功能的手术。该病例是一个患有癫痫多年的10岁男孩。该患儿出生17天后即被发现患有癫痫,在度过了药物控制的蜜月期后,患儿开始出现药物效果不佳、癫痫不定期发作的种种加重情况。

首先,林志国教授通过核磁、CT等医学影像学手段确定了患儿致癫的病灶断面区域,之后医生与患者家属带上MR眼镜,通过MR技术,直面患儿头部内三维重构模型,病灶组织所在位置与正常脑组织结构标记不同颜色,边界清晰可见,感官身临其境。随后,林志国教授为患者实施了全麻下的大脑半球上病损切除术,通过术前MR技术标记的脑表标记点,准确入路颅内,直达病灶靶点,结合术中脑电技术,在显微镜下精准的切除了病灶,解决了患儿癫痫对生命健康之忧。同时,利用5G网络将术前、术中画面实时传递到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完美地实现了手术与远程教学的结合。

MR技术在本次手术中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细节和空间结构信息,减少了对手术经验以及空间想象力的依赖,直观易行,从而能够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患者及家属也能听得清楚、明白,可使有些疑虑和困感消失。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厉害,麻省理工团队开发磁控化学遗传法研究抑郁症

2,脑科学日报|大脑的进化远比我们想象更复杂;生命早期的表达图谱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