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和素问有什么区别?

抒情君 16

《素问》名称,最早见于公元三世纪初期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他说:勤求古谢,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十六卷。从此以后直到现在,一千七百年来这一名称都没有改变。为什么要叫《素问》呢?宋代林亿等人的《新校正语》说: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

其意是说具备气形质的人体,有生以来,便不免有种种疾病发生的问题,故以问答以发明之,因此,《素问》之义,实质以问答形式讲述人体生理病理的问题。

《灵枢》共有三名,早期名称叫《九卷》,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云九卷。晋代王叔和《脉经·卷七病不可刺证第十二》引文下注云:出《九卷》。这段引文在今本《灵枢经·逆顺第五十五》可以找到,足证《九卷》即《灵枢》。

代,皇甫谧撰《甲乙经》时,曾取材于《针经》,而收集在《甲乙经》中的许多文字,与今天所见《灵枢经》相同,可以证明《针经》即《灵枢》。在他《甲乙经·自序》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今《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即有先立针经一语,说明《针经》这一名称的存在是较早的。

到了唐代王冰才开始叫《灵枢》,在《黄帝内经》序中说:班固 《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注文中也大量地引用了《灵枢经》的原文,这是《灵枢》书名最早名称。在注文中,有时同样的一句引语,在这篇称《灵枢经》曰;在另一篇又称《针经》曰。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第二十》中最后一段文中的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下面注《针经》曰。于是新校正云: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而引之,在彼云《灵枢》,在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至,故未得尽知也。《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

至其命名之义,因其书仅有九卷,故称之曰九卷。书中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的问题,故又称之曰《针经》。至于为什么要叫《灵枢》呢?马莳的解释是:《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碎所系,而灵乃至神至元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灵枢注证发微·卷首》) 张介宾解释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类经类经至义》) 张马二注的解释,读之令人不得其要会。然《灵枢》又名《针经》而其主要内容阐述经络理论和针法。粗略地统计一下,全书八十篇专论中,与此有关内容,占五分之四左右。因此它的命名可能从针法方面来考虑的,其本来的取义是:灵 指人体内的所谓"真灵之气。古代医家认为,是它促成整个机体的运转,使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发挥功能。枢 是气在体内运行的枢机规律,必须掌握了气之枢机,针刺方可见效,故曰《灵枢》。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