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食材,家家户户都有,做菜时也常常用到,但在中医眼里,它是调节脏腑阳虚、调理脾胃的良方,而且有一物多用的功能,它就是姜。
姜,不仅富含姜油酮、姜酚等活性物质,还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集营养、调味、保健于一身,被医学家视为药食同源的保健品。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能去腥提味,解毒散寒,化湿和中,是夏季助阳的佳品,在古时就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称,但不同性状的姜有不一样的功效。
鲜 姜
鲜姜有解半夏之毒、温经散寒、止吐、止咳等功效,人称呕家圣药,兼具温肺之功。偏重于发散外在风寒,也能祛点内寒。
夏季最常见的风寒感冒,可将1:1的鲜姜与薄荷,用开水冲泡饮用。
干 姜
干姜,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能散能守,既能发散外在风寒,也能祛脾胃的虚寒。
干姜泡水,可辅助抑制抑郁症,对于温补脾胃、脾胃虚寒、四肢冰凉者也适宜。但干姜不宜食用过多,以防上火。
夏季暑热重,平均每个人每天的出汗量可达到5升之上,甚至有些人可达到10升。人体出汗过多,意味着体内的津液流失过多,阳气受损,会进一步导致气阴两伤,甚至演变为阴阳两伤。
不仅会使血液运行变得迟缓,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脑梗、心梗、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心阳虚的症状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
面色㿠白、神倦怯寒、舌质紫暗而胖嫩
醋 泡 姜温振心阳
心阳虚,宜用鲜姜。醋有收敛作用,可以将鲜姜温经散寒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在温暖体质的同时,散发出体内的湿寒。而且,生姜中含有的姜酚等活性成分,能降低血液脂肪含量,促进血液循环。
做 法
① 将鲜姜洗净去皮切片,放进干净的容器里;
② 把醋倒入容器中,没过姜片;
③ 将容器密封,放于阴凉处储存1周以上即可食用。
也适宜脾胃虚寒和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但不宜一次性食用过多,胃溃疡患者需慎食。
夏季炎热,不论是年轻群体还是老年人,都贪凉,易食生冷之物,最常见的就是久吹冷空调,好喝冷饮等。但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尤其是疲劳过度、阳气不足、体弱等人群更易导致脾阳虚。
当脾阳长期失运,就会引发急性消化系统疾病,甚至转为慢性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
※ 脾阳虚的症状
纳呆腹胀、食欲减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
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白滑、脉沉弱
砂 仁 姜 汤健运脾阳
砂仁,味辛,性温,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能,可用于湿浊中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人群。佐以鲜姜调汤,可健运脾阳。
做 法
将凉水倒入锅中,鲜姜切丝加入锅中煮10分钟,在出锅前5分钟加入5g砂仁,中午时代茶饮用小半杯即可。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将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推动人体的生理活动进程。但素体阳虚、年老肾亏、久病不愈等因素都会累及肾脏,使其阳气虚衰,应及早补足肾阳,避免肾衰竭。
※ 肾阳虚的症状
神倦乏力、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
腰膝酸痛、腰背冷痛、性功能减退、身体浮肿
大 盐 姜 包补肾通阳
肾阳虚人群,不仅可以在日常中食补,还可以进行热敷。
做 法
干姜加入粗颗粒的大盐中,加热成热敷包,分别贴敷在神阙穴(肚脐)和命门穴,直至热敷包不热为止,有补肾通阳的功效。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鲜姜、干姜虽同为姜,但干姜有点偏燥,食用时一般以鲜姜用的较多。
姜汤:解暑提神
姜,有排汗、降温、提神的作用,对于有头昏、胸闷等暑热症状的人群,可适当喝点姜汤解暑。
生姜陈皮茶:开胃助消化
陈皮,有理气燥湿之功,既能健脾,又能理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与生姜同用,有开胃促消化的功效。
分别取2-3片的生姜和陈皮,用开水冲泡饮用即可。
泡脚姜汤:杀菌除脚臭
夏季汗腺更为发达,脚部也更易出汗,如有脚臭患者,可将生姜加水煮沸成姜汤,晾凉至合适温度时浸泡双脚15分钟左右,坚持使用,可除脚臭。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