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府志》和三位知府
文/ 李振峰
这几月来,我再次通阅了《嘉庆•汉中府志》,心中又是一番感佩交织。
汉中地灵人杰,文风昌盛,汉晋始有方志,然岁月沧桑,战火连绵,致使文史失障,赓续有缺。汉中有幸,清嘉庆十六年(1811)汉中知府严如熤主持,经三年辛劳修辑成《汉南续修郡志》(以下称《汉中府志》或《府志》),它把二百年前一个清晰的汉中留给了我们。
一部优秀府志
严如熤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勤奋俭朴、眼界宽阔,他以宏大手笔把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结合,山川和名胜、物产和风俗、政治和经济、点和面、人和事、官和民、图和文结合,等等。在清康熙汉中知府滕天绶主编的《汉南郡志》(24卷40万字)基础上续修重辑而成,为32卷。道光九年(1829年)汉中知府杨名飏增补《续访义烈节妇》一卷。至此,《汉中府志》为33卷150万字。这部《府志》怎么样呢?它做到了补缺、钩沉、发微、纠讹等,是一部集史学性、文学性、趣味性、引导性于一体和存史、资政、教化、兴利功用兼备的 、有着巨大价值的优秀地方史志。
该志面世后,一直受到各方重视和推崇。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1785—1850)评说《大定府志》:深叹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核之精。唯严如熤之志汉中、冯敏昌之志孟县、李兆洛之志凤台,或堪与此頡昂,其他则未能望其项背也,林则徐认为《汉中府志》为当时全国名志之首!这个崇高评价,是《汉中府志》的极大荣耀。
岁月流逝,光阴如风;《府志》长卷,浓缩时空。
一是内容全面,丰富多彩。志中有汉中舆图、各县地形图、南北栈道图、陕甘毗连形势图等,建制改革、道路、关隘、山川、驿传、城池、秩官、学校、人物、军制、纪事、地理、经济、军事、文艺等,如物产就有谷蔬果药木花草禽兽鳞介豸货13类,如豸之属记有蚕、蜜蜂、山蜂、马蜂、螟蛉、蝇、蚊等44种,如货之属记有蜡、纸、漆、棕、烟、油(内分十多种)、木耳、布等25类,如从各级官员等到轿夫的俸银都记载清楚,堪称一部介绍汉中的百科全书。
二是文字平实,图表准确。它布局合理、纵横结合,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写清缘由、记多叙少等,可谓十分讲究。史志记载必须引自权威、出之确凿,记而不议、述而不论,语言平实、准确无它,文字有据、下笔无我。严如熤是学问大家,春秋笔法纯熟,主编的府志做到了简、严、核、雅,历代均评为一流。康熙《滕志》只附一图,《府志》中附图30份167页,绘制准确、标注清晰。如,水利图11份22页,来之不易,作用巨大。
汉中老城墙
三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严志》从夏商周写起、远略近详,记事实在、突出人本,物事兼顾、注重实用。我数,志中写清姓名的有9198人(祥异、纪事、拾遗部分未计),其中秩官3520人(含武职)、人物(贤良正义之士)466人、烈女626人、选举1789人等,大部为普通平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汉中是鱼米之乡、稻菽丰足,民以农为本,农以水为命。《府志》专编《水利》52页,详细记载了山河、五门、杨填三堰等水利堰渠,还有《山川》、《古迹》、《里编市集驿传》、《物产》等卷为严公亲自动手修辑,有这样内容的府志实在难得。
石门水库(原山河堰)滚水坝
四是注重教化,引导风气。《府志》中记录了大量的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刻苦学习、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俭朴节约、培育英才的人物事迹;《府志.艺文》中收入了汉中有关的文章、碑记、摩崖等147篇,收入诗赋571首(篇),都是提倡向学向善、 修身齐家报国之风气。
三位清廉知府
我们今天看到的嘉庆《汉中府志》,与三位知府有着直接关系。这三位知府都是人品高洁、勤政爱民、沤心沥血、为民造福的好官。
滕天绶,(1648一?),奉天(今辽宁省)辽阳人,乾隆二十五年(1686)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任汉中知府。从《汉中府志》《留坝厅志》等史籍记载来看,滕公在汉中任职共九个年头。滕公原任襄阳县令时官声很好,百姓为他刻碑记功。滕公在汉中也立下了赫赫功劳。严如熤在《汉中府志》中记了历代知府180人(内含清知府49人),写滕知府用了195字,在志载清知府中字数第一。其主要功绩:
一是首倡稻麦两熟,汉中农业锦上添花。在稻田稻谷收获后,冬季又种上小麦,岁有两秋,而民曰以裕。(《府志》语)。汉中自此稻麦两熟,滕公功德如山。
二是疏修水利设施,创建制度加强管理。他制定堰塘的分水和修水出工等,刻石立碑,保证了灌溉秩序井然。
山河堰旧址
三是牵头修志。他历时3年,在明万历、清顺治两部汉中府志基础上,纠误、补缺、添新,编纂成《汉南郡志》24卷40万字。
四是劝民多种经营,广开经济来源。他要求官府支持农民栽桑植果,若民栽桑百株者,州县以勤民注册优待;栽二百株者,花红鼓乐迎送;三百株者,州县给以牌匾;五百株者,本府亲给牌匾,鼓乐花红奖赏。他亲写《劝民栽桑示》,张贴于各乡镇村落。
严如熤,(1759一1826),湖南省溆浦县人,是学识丰厚的著名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能臣廉吏。严公先后在洵阳任县令、定远厅任同知,1808年任汉中知府13年,后任陕安道(管汉中、安康二府)仍驻汉中5年。严公曾受嘉庆、道光皇帝多次接见和表扬,所提出的安置流民、筑城结寨、联防联治、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等对策,朝廷批转陕川鄂几省参阅;严公全面维修了汉中城墙、勉县武侯祠和五个县的道路;捐款扩建维修汉南书院,健全了学校规条制度;鼓励养蚕纺织,家属带头推行,免费发放纺纱织布机器;不计个人前程赴省府为受灾百姓请赈;严公疏浚维修了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130余处堰渠,保障了汉中盆地的连年丰收;他报告朝廷,于道光五年(1825)设立了佛坪厅;严公才学过人、著作等身,其《三省边防备览》《汉中修渠说》《汉中利说》《老林说》《乐园文钞》等大量文章,完整地保存至今,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严公是《汉中府志》的集大成者,功绩首屈一指。从府志也可看出严公尊敬前贤和同僚、推功让名的胸襟风骨。如,他辑成《府志》32卷,其中12卷署名汉中知府关左滕天绶辑、汉中知府楚南严如熤重辑,其余20卷署汉中知府楚南严如熤重辑,再如南郑知县班逢扬设计从今冷水河修渠引水,动工不久班升任定远(今镇巴)厅同知,工程即停。后严公亲往踏勘,他派府署陈明申驻工程督促,安排南郑知县杨大坦亲抓,又增修了中、下渠道扩大灌溉面积。四年后峻工,严公念班逢扬首倡之功,命名为班公堰流传至今。
杨名飏(1773一1852),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石门镇人,白族,嘉庆十四年(1809)任汉中府经历(秘书文案工作),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在陕西巡抚任上被革职,杨公在陕西供职共27年。他先后代理和实任沔县、褒城县、略阳县、西乡县、凤县、安康县、山阳县、镇安县知县,又任鄜州(今富县)知州。道光二年(1822年)任汉中知府。道光皇帝对其赏识先后八次接见。杨公勤政爱民,建树颇多。道光九年(1829)杨公带头捐款倡修了汉中钟鼓楼(杨公取名大中楼,139年后,1968年6月28日在武斗被炸毁)。他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尤其是先在汉中广种洋芋(当时洋芋传入不久),他亲写《种洋芋法》发出公文,在全省迅速推广。道光七年(1827)六月二十曰,略阳县大水淹城,船行城上,杨公急赴略阳救灾,紧急报省请求迁址修城。经时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的林则徐实地查勘,朝廷批准并拨款四万余银,新修了略阳县城。杨公还带头捐款新建了浐桥灞桥,捐款重修了《汉南书院》《关中书院》《陕西贡院》等,推进了社会教育事业,等等。
以上三位知府既与《汉中府志》严密相关,也是关注民生、清正廉洁、才学过人、造福百姓的能官廉吏。
三位知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汉中府志》。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命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上三位知府,我看就是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的人。
(作者李振峰系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汉台区作家协会顾问)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