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像一本书,爱恨加冕朱一龙:埋葬岁月的风景

抒情君 5

作者:尹归期

首发: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11月12日晚,朱一龙凭借电影《人生大事》中莫三妹一角,荣获第35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称号。

伴随大家热烈的欢呼,朱一龙手臂微颤地接过奖杯,不禁红眼哽咽道:谢谢大家对《人生大事》的支持,感谢爸妈对我的支持。

影片里,莫三妹是一个成长型人物。

前期的他,莽撞颓唐,胸无大志,在遇见孤儿小文后,慢慢变成一个温情的父亲,一个合格的殡葬师。

此番成长蜕变,让观众原谅了他前期的浑,也赞扬了他最后的心性修炼。

身为塑造者,朱一龙将莫三妹的浑球、仗义、鲁莽、细腻,展现得层次分明,可恨又可爱。

细腻自然的演技,有血有肉的情感,让朱一龙与莫三妹完美合体,圆了他金鸡影帝的梦想。

鲜花与掌声背后,离不开朱一龙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淬炼。

了解朱一龙过往的人,都会把他今日的成就和家庭教育联系到一起。

小时候,朱一龙在张弛有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养成了他纵使前途未知,也不轻易迷茫,即便千难万险,亦不轻言放弃的坚强个性。

历经千帆,朱一龙终于成功归来,加冕为王。

小练家子

小时候的朱一龙是一个粉雕玉琢的俏小孩。

囧囧有神的大眼睛,卷而浓密的眼睫毛,硬朗挺拔的高鼻梁,精致的五官组合在一起,完成了美貌基因对他的终极打造。

因此,朱一龙的母亲总喜欢给儿子扎头发、点美人痣、穿小红裙,把他打扮成洋娃娃,引得街坊四邻都忍不住夸他比女孩子都漂亮。

然而,朱一龙的父亲对妻子的举动十分生气,他认为男孩就要有男子汉气概,不能把儿子培养得娘里娘气的。

于是,父亲便把4岁的朱一龙送进武馆学散打。每天跑操、扎马步、踢腿,一做就是四五个小时。

当时,他是武馆里年纪最小的学徒,其他孩子平均年龄都在8岁以上,但一到切磋武艺的环节,朱一龙还是拼尽全力去格斗。

因为父亲曾对他说:哭鼻子最没用,你最该想的是如何去克服这个困难。

所以,哪怕切磋会让他全身受伤,也没掉过一滴眼泪,反而越挫越勇,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功。

这样的磨砺,不仅让朱一龙从小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也让他修炼出了不怕吃苦的意志。

在他7岁时,父母因为工作关系迁居北京,而他却留在武汉老家读书,只能偶尔在节假日独自搭飞机去北京和父母团聚,然后再一个人乘坐航班回武汉。

一开始,母亲并不放心儿子一个人长途跋涉,可父亲却说:小孩子就应该经历一些事情,要不然以后难成大器,坚持让朱一龙一个人来。

当然,在这之前,父亲曾教过儿子一些基本的出行和安全常识,朱一龙很快就有模有样地学会了,还娴熟地运用在生活中。

在他9岁那年,父亲特意为他报了少年旅行团去朝鲜,想测试他的独立能力究竟怎样。

结果,小龙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帮助同伴解决困难。

他的独立和友善让父亲颇感欣慰。

那时候,无论朱一龙父母多么忙碌,也总会抽时间回武汉陪儿子度过寒暑假。

夏天,父亲会带朱一龙横渡长江,起初是把儿子驼在背上,慢慢就变成父子俩并排游过长江。

冬天,父亲会特意带他到户外,脱了上衣漫步在雪地里,感受刺骨的冰寒,磨砺钢铁般的意志。

在父亲的硬汉教育下,朱一龙从小就成了个练家子,肌肉发达,意志坚强。

慈父的宠儿

即便父亲向来信奉磨炼意志的硬核教育,但在朱一龙心里,他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严父,相反,朱一龙曾多次表示父亲是个慈父。

因为虽然朱父一向对儿子实施硬汉教育,但却完全不支持棍棒育儿法。

父亲认为,体罚和辱骂孩子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会伤害彼此的亲密关系。

所以从小到大,父亲都没有打骂过朱一龙。

如果父子两人有什么意见相左的地方,父亲都会耐心地和他沟通,及时了解儿子的想法,拉近和儿子的关系后,在适当时机循循善诱。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既维护了儿子的自尊,也融洽了父子之间因为年龄代沟所产生的紧张氛围。

在朱一龙13岁时,父亲就开始以哥们朋友的身份和他聊人生聊世界。

他们经常前一秒还在谈论名人的成功,后一秒就聊到人怎样过都是一生的哲学上。

父亲用沟通的方式,把自己认为有益的人生价值观传递给儿子。

而朱一龙因为长期和父亲保持沟通,所以父亲也大体知道他的秉性,教育孩子时,总能精准拿捏,毫无冲突地让他接受良好的引导。

除此之外,父亲还经常充当不靠谱爸爸的角色,和儿子疯玩在一起。

朱一龙上学时,只要父亲不忙,只要他在老家,都会经常去接儿子放学。

如果父亲特别高兴,还会直接带朱一龙去打电动游戏。

别的家长都是谈电动色变,朱一龙的父亲却认为:学习那么累,玩玩也无妨。

对于带孩子打电动会让孩子上瘾的说法,朱一龙说:在我父亲的教育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知节制的人。

一番身心放纵后,父亲告诉朱一龙:在你18岁之前,我会尽力为你创造最好的条件,但你18岁之后,就得学会独立。人活在世上,只有靠自己才最可靠。

即便朱家父母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早已实现财富自由,也打拼出了一份丰厚的家底。

但他们还是一致认为:只有自己挣来的,才能算自己的。

所以当朱一龙步入大学,有了兼职赚钱的能力后,父母便渐渐减少了对他的经济支持。

朱一龙也始终记得父母的教诲,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多地外出拍戏挣钱。

这样一来,可以多多积累拍戏经验,同时也为尽早独立做足准备。

毕竟父母从小就告诉朱一龙:经济独立才是人格独立的前提。

严母的骄傲

相比于父亲的慈爱好说话,朱一龙的母亲就略显严格。

现在的他能捧起影帝奖杯,离不开母亲对他昔日的教导。

小时候的朱一龙看见别人弹钢琴,便心血来潮地非要母亲带他去拜师学习。

小孩子的兴趣来得快,去得更快,不出一个月,便厌倦了单调乏味的练琴日常。

他开始想方设法磨洋工,每天一小时的练琴,他抠手指、发呆、四处张望,就是不练琴。

母亲发现了他偷懒,特意抽时间监督他,谁知他直接装肚子疼,在厕所里蹲了一个小时。

这下可把他母亲气坏了,把朱一龙教训了一顿:既然选择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就要坚持下去!

自此,朱一龙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不管是弹琴还是表演,都没有轻言放弃。

也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他在舞台上优雅自如的弹琴姿势,才能听见从他指尖一泻千里的动人旋律。

母亲的严格教育,不仅让他练得一手精湛的琴技,也鼓励他咬牙挺过了那些无人问津的岁月。

在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好几年里,朱一龙因为长相俊朗,表演自然,所以出演的都是男一号的戏份。

可就算这样,朱一龙那时候也处在查无此人的尴尬状态。

因为那些电影播出时间都在午夜12点后,这就意味着受众面狭窄,他演得再多,也没有观众基础。

看着班上同学一个个都在演艺圈混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还是小透明,朱一龙第一次产生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演戏?

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母亲给他打来电话,一上来就夸奖他演的《再生缘》很好看,鼓励他继续加油。

母亲的支持让朱一龙信心大增,同时也知道母亲为了看他的电影,守在电视机旁等到凌晨半夜。

母亲无声的陪伴,让朱一龙重振旗鼓,他不再把关注点放在火不火上,而是潜心打磨自己的演技。

正如那句经典的名言:那些打不倒你的,总将使你成长。

蛰伏近十年,演过大大小小50余个角色后,他终于靠《镇魂》《知否》《亲爱的自己》成功翻红,成为当之无愧的实力派演员。

就在鲜花和掌声向朱一龙涌来之际,母亲却告诉他务必时刻谨言慎行,艰苦奋斗。

若母亲觉得他表演效果不太好时,也会直接指出哪里不够生活化,哪里需要多揣摩。

而且也会告诉儿子,拍戏吃苦是应该的,毕竟钱都不好挣,既然赚到了普通人赚不到的钱,就不要抱怨拍戏苦,因为有人比你更苦,还挣不了多少钱。

因此,朱一龙出道以来,始终都在踏实演戏,低调做人,籍籍无名时不抱怨,风头无两时不炫耀。

他的梦想不是一直大红大紫,而是能够一直演戏,塑造人世间的千种风情。

这些年,朱一龙一直活跃在影视作品里。

《情定三生》里,他是爱而不得的贵公子迟瑞。

《新边成浪子》中,他是外刚内柔的侠客傅红雪。

《穿过寒冬拥抱你》中,他又是温文尔雅的的钢琴老师。

一人千面,惟妙惟肖,观众的感情,总能被朱一龙无声调动。

这靠的不仅仅是演技的爆发,更有来自生活的积极馈赠。

一路走来,朱一龙能从一开始的小透明走到今天金鸡影帝的位置,离不开父母对他的教育和支持。

父亲的放养,让他从小就磨炼出钢铁般的硬汉意志。

父亲的陪伴和引导,让他形成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充满了安全感,让他能够从容应对前方的未知。

而母亲的严格,使朱一龙养成了不认输不气馁不抱怨,面对困难征服困难的顽强性格。

母亲的宽厚与鞭策,让他身处低谷绝不放弃,巅峰时刻亦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二者合二为一,便成就了今日的朱一龙,一位影帝的家庭修炼。

资料来源:

《快乐大本营》

《生活风向标》

《国剧盛典》

《明星大侦探》

《芒果捞星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