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减肥只是臭美吗?错了!减肥可以救命!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和死亡

抒情君 6

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2 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肥胖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相关。防治超重和肥胖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重要的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2016 年第六版《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指出超重和肥胖均增加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推荐维持健康体重改善代谢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年龄< 60 岁人群BMI 为20 ~ 25kg/m2 时全因死亡率最低。建议超重和肥胖人群尽量达到健康体重以降低血压、血脂异常和2 型糖尿病风险,从而降低整体心血管风险。

肥胖的诊断标准

体重指数BMI

BMI与肥胖性疾病相关(表2-1)。对肌肉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患者,会高估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减少,体重指数可低估肥胖程度。

腰围

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指标。中国男性腰围≥ 90cm,女性腰围≥ 80cm 为肥胖。对腰围超标者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1.饮食治疗:肥胖者饮食要做到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减少每天膳食中的热量,出现热量赤字才能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饮食疗法根据人体对治疗的反应不断进行调整。

2.运动疗法:任何方式的运动都可以减重,应根据对运动的耐受能力、疗效选择或调整运动量、种类、强度、次数、持续时间,推荐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运动的形式。

减肥药物治疗——有效的辅助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肥胖患者,可考虑使用减肥药。正在使用和研制的减肥药物种类繁多,由于任何减肥药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应滥用减肥药,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减肥药物并制定科学的运动和节食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减肥效果。

作用于中枢的减肥药

作用于下丘脑的食欲中枢,通过减少食物摄入、增加产热降低体重。因引起抑郁或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等不良反应,陆续退出了市场,如西布曲明、利莫那班、芬氟拉明、吗吲哚等。

作用于肠道的减肥药

奥利司他(赛尼可),可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食物中约30% 脂类物质(主要是甘油三酯)的消化和吸收。通过抑制肠道食物中脂肪吸收减少热量生成而减重。常见的反应是大便量和油脂排出量增加,可能出现排便较急及排便次数增加,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其他药物

1.对于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二甲双胍有助于减重,但应配合其他减体重措施。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呈葡萄糖依赖性地促进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很少引起低血糖。可通过中枢性抑制食欲、增加饱感作用减轻体重。研究显示,无论肥胖和超重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GLP-1 均有减重作用。美国、加拿大、欧盟已经批准利拉鲁肽(3.0mg/d)作为减肥药物。目前,我国药监局只批准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

来源:刘梅林. 呵护心健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内容源于随糖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