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古代应该穿什么御寒服?没有棉花的时代是幸运的。

抒情君 11

我国种植棉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禹时期。棉花在我国古代叫织贝(《尚书》)、白叠(《汉书》)等。虽然历史还算比较早,但是在元代以前,中国的主要产棉区是在北方的新疆和南方的云贵地区。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在唐宋时期(公元1000年左右),开始培育适合中原气候的棉花品种,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元朝以后,我国植棉已经非常普遍。

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先秦船棺墓葬时,发现一位年龄在55至60岁男性死者所穿的纺织品残片,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所鉴定,有大蔴、苧蔴、丝、棉布四种质料。

死者为古越族人,所发现的棉织品为一小片青灰色棉布,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棉布实物。船棺木材的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即使减去千年树龄,这块棉布无疑仍属先秦时期。经过专家的检验这块棉布属于多年生灌木型木棉,专家在测定船棺所属的年代时,发现它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这说明,棉花传入我国大概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但从传入到大规模开始种植棉花,中间就间隔着漫长的时间。棉花进入我国境内的时间虽早,但也仅仅在西北、西南或东南沿海一带缓慢传播。棉花传入中国具体时间虽不可考,但传入中国的路径大概有两条,即所谓的南道棉和北道棉。

南道棉就是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和海南岛等地入境,其主要品种为多年生的亚洲棉。多年生的亚洲棉渐渐适应我国南方的气候,进而演化成一年生的亚洲棉。

北道棉就是从我国的新疆地区,经过河西走廊渐渐深入内地的,其品种主要是非洲草棉。

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正是当时的高昌国,在《梁书·高昌传》中就有关于高昌国的种棉记载:高昌国多草木,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为衣,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文中的白叠子指的就是草棉所织成的布。

当棉花在新疆集市上走红的时候,内地的古人们并没有重视起棉花的作用,他们依旧在观察、尝试着接受,经过漫长时间的磨合,直到宋代的时候,古人们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北道棉在新疆地区踟蹰不前,南道棉在宋代才进入闽广地区,但到了元代,南道棉迅速的扩张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棉花

棉花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没有得到推广,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交通运输、信息传播不便,很多内地的人根本接触不到棉花,更不要提去种植棉花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内地主要用葛、麻、蚕丝等材料织布做衣,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利用棉花,所以也就没有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积极性。

棉花传入中原,并在我国大面积的种植及利用,终于等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提到推广棉花这件事,元代一个叫黄道婆的伟大女性,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黄道婆的伟大之处有三点:无私教授棉纺织技术、改良棉纺织机和推广棉花的种植。

她从黎族妇女学习到棉纺织技艺后,因看到家乡棉纺织技术落后(福建这些地区已有原始的棉纺技术),就把自己所学结合家乡的条件进行改良创新,研究出了适合家乡人使用的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无偿教授给想来学习的人们,那些人在掌握黄道婆传授的技术后,便开始用棉花作为原材料生产驱寒的棉衣、棉被,这也直接促成了内地人民推广种植棉花这件事。

元代的时候,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棉花推广这件事,他们专门派人编写农书教人民种植棉花、纺织棉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棉花的种植已经成了全国各地都在做的事情,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由此可见,经过宋元两朝的推广,到了明朝时期,棉织品已经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人们驱寒保暖的神器。

种棉

可一想到棉花直到宋朝的时候才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那么在此之前,古人又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没棉花前穿什么过冬?在没有羽绒服的古代,人们穿什么来保暖呢?

在没有棉衣之前,古人保暖衣服的材质主要由葛、麻、丝、絮和动物皮毛、皮革组成,《尚书·禹贡》中记载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用葛做衣服来起到保暖的作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明宋濂 《白牛生传》:锦衣与卉服虽异,暖则一。)岛夷一般认为是我国的东南沿海的岛屿。南宋的《蔡沈传》对卉服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卉服,葛及木棉之属,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而古文中的"吉贝"或"织贝"均指的是棉花。所以有学者就将《尚书》中的相关文字认定为是棉花最早的记载。

从人类进化来看,人们早前都是狩猎后把动物皮毛剥下来作为衣物,而且因为明朝以前棉花种植一直不普遍,所以用动物皮毛做衣服依然很流行,称为裘衣,毛面向外,且裘外再罩一层裼衣。有人说在古代穿 裘也是身份的象征,比如李白诗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如苏轼词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动物皮毛御寒。到了文明社会,有钱人家还是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古人穿裘,有毛的一面是露在外面的,战国初,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有一回出宫巡视,路上碰见一个反穿皮裘身背柴草的人,很是纳闷,问及原因,那人回答道,因为只有一件皮裘,如果干活时把毛穿在外面的话,毛就会被磨光了。魏文侯大笑道,难道你不知道,等皮板磨坏以后,毛也就掉光了吗?

古人御寒保暖首先是从穿着开始的,在古代最常见的冬服就是裘,在普通的富贵人家里各式各样的貂裘几乎是寒冬必备的衣物,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一般穿的都是轻便又保暖用狐、貂、豹制作的裘衣,而普通老百姓取暖则是选择用鹿、羊、狗制作的裘衣。

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御寒穿皮草,是各地古人的御寒方法,有诗为证:狐裘不暖锦衾薄。还有:尘暗旧貂裘。这里的貂裘便是动物的皮毛。能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在明代,一件貂皮袄要六十两银子,而明代正一品的大员,合法月薪也就是60两零9钱白银,最基层的九品官,一年只能挣40多两,不吃不喝一年半,才给老婆买件貂。

古代裘衣

史料显示,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棉袍,袍是上下连成一体的长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古人最早说的袍,指的就是御寒的内衣棉袍。但起初棉袍写作绵袍或绵,因所用填充物是蚕丝质地的绵絮。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辛追夫人身上穿裹了20层衣物,春夏秋冬衣服全了,其中便有绵袍11件、夹袍1件。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古代也有棉裤,不过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有裆的裤子裈,一直到宋元时期都是袴裈共存。 早期的裤子只有两条裤管,称为胫衣,没有裤腰,用绳带系缚,没有遮羞功能,是出于御寒保暖需要而设计的,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1982年发掘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其中就有一条棉裤。这条棉裤穿在女主人的裙子里面:裤管以红棕色绢为面料,上绣凤鸟花卉图纹;衬里是深黄色绢,层间填以丝绵,裤裆没有缝起来,臀部也留有较大缺口。这种设计,明显是考虑上厕所的方便,外面还有长袍或裙裳罩着。

当然,比起植物,显然动物的毛和皮做成的衣服更加保暖,但由于获取的成本问题,通常也只有出生权贵家族的人才穿得起(舍得)皮制品。

平民百姓可以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以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唐宋时期,人们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纸衣,也称纸裘,价格比较便宜,是贫民们用来御寒的首选,据说比较像现代的无纺布。

早期中国主要是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

另外一般人家也用丝麻作为被褥、冬衣的原料,再穷一点的人家冬天只能穿布衣或毛褐,毛褐是用兽毛纤维纺织而成的,不过材质较为粗厚穿在身上浑身难受,并且御寒效果也不如裘皮,还有一些最穷的人就只能穿麻絮缊袍、芦花絮衣,保暖性不是很好的衣物御寒,甚至无衣无褐用草覆盖身子御寒保暖。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中国古时所谓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时,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棉麻布衣

唐宋时期,造纸业和造纸技术大为发展,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相继出现。那时的纸多为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坚韧敦厚,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用料,主要为拉力强,耐折耐磨的楮树皮纸,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厚度和打浆度,就可挡雨露风寒。

纸衣价廉,方便制作,严冬时节给流落街市的乞丐散发纸衣成为宋代官方的济贫举措,有的机构直接散发纸被,节省经费。纸料的洁白轻软,无声白似云(陆游语)颇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趣味,着纸衣、盖纸被成为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尚。

古代纸衣

南宋某年的严冬,诗人陆游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挥毫泼墨,给老朋友朱熹写了一封信,确切地说,是两首诗——《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

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

又 :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原来,陆游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朱熹从福建邮来的纸被。这种用纸制成的奇特被子,陆游爱不释手。他一边披着纸被悠哉地赏雪,一边写就名诗,不但大赞纸被白于狐软于绵的奇特效果,更恨不得为这纸被做铭,字里行间充满喜悦。这 款 给 陆 游 带 来 无 限 惊 喜 的纸被,是南宋的名产。这种被子以野生藤条为原料,经过严格的加工工序,变成一种特殊的纸张,御寒效果非常好。由于这种被子光泽好、保暖性强,因此在南宋名人圈子里风行一时,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礼品。当然,有条件体会这温暖舒适感受的,基本都是像陆游、朱熹这样的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那真是消费不起。

现代人无比熟悉的棉被,那时还是稀罕物。唐宋年间,棉花是外来奢侈品,国内鲜少有人种植,仅见于王公贵族家的花园中,主要供赏玩用。唐代的棉衣白叠子,可谓价值不菲。现存最早的宋代棉制品文物,是出土于浙江兰溪宋代墓葬里的一条棉线毯。

在棉花大规模传入前,富裕人家的被子都是用绫罗绸缎织成,再填充丝绵的。这就是锦被。普通人家的被子则是用葛麻制成,填充芦花、柳絮、茅草。两者的防寒效果可谓天差地别。至于兽皮棉衣,普通老百姓当然也消费不起。

在棉被普及以前,就算对于陆游这样一日禄不继则无策的普通官员来说,生火取暖都是个负担不轻的事。而对于衣被简陋的普通百姓来说,冬天更是一场苦熬。为了熬过冬天,就连纸张也成了御寒工具,这就有了纸衣。

唐朝年间,纸衣是人们冬天的日用品。比起纸被,纸衣显然便宜得多。一开始,把纸填充进衣物里,就能达到御寒效果。

到了南宋年间,出现专门的纸衣。南宋官府也常在冬天给人们发放纸衣,以示皇恩。

到宋朝时,由于棉花的种植已相当广泛,许多纺织品也都使用了棉花。苏辙有诗写道: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诗中的木绵裘相当于今天的棉袄;苏辙之孙苏籀也亦有诗: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吉贝裳衣则是棉布衣。

直到元朝年间,棉花开始大规模种植。以黄道婆为代表的纺织专家,令中国的棉纺业突飞猛进。明王朝更用强制手段普及种棉。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全国的自耕农,只要有地者,都必须留出一块用于种棉花。不会种?不要紧,官府会专门派人来督导。要是谁敢不种,就要面临牢狱或罚款 ;种好了,就有免税的奖励。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不到二三十年的时间,棉花种植就普及大江南北,产量激增,以明代大臣邱浚的话说,人无贫富皆赖之。曾是奢侈品的棉衣、棉被,这才遍布于天下。

古人除了上衣和裤子外,帽子和手套也必不可少,从马王堆里出土的露指短手套就可以看出。还有用内涵丝和棉等填充物的长条裁帛巾扎在头上保暖。百官上朝还戴了跟现在耳套相类似的暖耳。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