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真的缓和了吗?台湾问题仍是爆点
中美的外交缓和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近期的中美关系,却又出现不稳定因素。
先是美国国防部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大谈台海,又是拜登在马克龙访美时拉着马克龙讨论台海,似乎这张台湾牌,美国还不愿意放下。
而台海问题正是中美矛盾的核心,如果美国不能放下以台制华的想法,那么中美之间的外交缓和就只能暂时起效,中美未来关系必然还会出问题。
这不只是中国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精英们担心的问题。具有华府官方背景的智库中美研究中心就在11月30日举行了一场有关中美关系护栏与底线的研讨会,其中中美能否就台湾问题寻求互信,成为了讨论话题之一。
与会专家承认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更难达成共识,但中美两国可以不以台海开战为目标,通过建立避险机制,管控台湾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方面,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夺取众议院之后,已经提名共和党众议院领袖麦卡锡竞选议长,而麦卡锡承诺会在就任议长后成立一个中国问题小组,专门讨论中国相关话题。他还是佩洛西窜访台湾的坚定支持者,有意效仿佩洛西,在上任后窜访台湾。
麦卡锡若窜台,将引爆新的台海危机
如果麦卡锡蹿台,造成的影响必定会比佩洛西更加严重,中美过去几个月的外交努力将全部白费,两国领导人会晤达成的外交共识会被美方打破,中美立即就会回到战争边缘,如果麦卡锡做的足够高调,还可能引发中美战争。
而在台湾这边,蔡英文刚刚在九合一中落败。不愿意承认失败的蔡英文可能会狗急跳墙,进一步推动台海关系紧张,并更加迎合美国反华势力,加码鼓吹抗中保台的谎言,这显然不利于台海紧张局势的控制。
最重要的是,拜登政府对台当局的小动作都保持着默许态度。拜登虽然想要稳定局势,但也乐得看这些人添麻烦,让台海话题保持热度,以用来遏制中国。甚至在中国军力报告中,美国政府都在强调对华威吓。
这种只谈备战、不谈避战的态度已经在佩洛西窜访事件中表现出了非常危险的信号。在佩洛西窜访风波中,中美双方也都不想开战,但美国根本没有约束自己不升级局势的机制,一步升级,就停不下来。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萨特则认为,中美之间既然都不想因为台湾问题而走向战争,就应该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双方处理问题的机制。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政坛的选票机制决定了政客不愿意做任何看起来像让步的行为,而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问题解决必须建立在双方的相互妥协之上。按照美国的态度,建立起合作管理关系的机制会非常困难。
美国盘点保台盟友,列出3+1联盟
甚至在不久前,美国还在罗列自己的保台盟友。彭博社就在台湾九合一结果发布的当日,发表了一份报道,探讨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和盟友之间如何有效对抗中国。
这篇文章认为,美国现在的盟友关系发展非常好,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联盟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团结,如果北约足够强硬,在俄乌冲突之后还会增加芬兰和瑞典两个新成员,美国的盟友力量又会扩大一分。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与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组建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还有和澳大利亚、英国建立的奥库斯联盟。在如此多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保证下,美国在针对中国问题时,就会有非常牢靠的朋友圈。
为了证明这些盟友真的非常靠谱,彭博社专门委托美国外交事务专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布兰兹,亲自到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这四个国家进行考察。而考察结果自然是信心满满,布兰兹认为至少会有3+1个联盟,即1是台湾地区,3是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这种幻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美国的朋友圈真的可靠,就不会有马克龙打破法国外交历史,亲自到美国兴师问罪的事件发生了。
而备受美国人关注的印度,也不是个会老老实实顺从美国的国家。今年印度主动退出印太经合组织,在西方制裁俄罗斯时大量向西方倒卖二手俄油,依旧保持着骑墙大国的态度。再加上印度本身受到不结盟运动影响极深,是个不结盟独立国家,在台海问题上,印度参与的可能性非常低。
而澳大利亚,在莫里森下台之后,已经不再为美国冲锋了。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上台后就在着手缓和对华关系,在G20外交潮期间更是实现了六年破冰,进行了中澳首脑会晤。短时间内澳大利亚的主要外交方向还是恢复贸易,为自己争取利益。
至于日本和英国,倒是真的亦步亦趋跟着美国步伐,但两国也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想挣中国这笔钱。尤其是英国,以现在的军力,哪怕想干涉台海,都抽不出影响力足够大的舰队来,整个皇家海军的主力舰加起来还不如日本海自一个护卫群,根本没有能力来掺和中美这种级别对垒。
就英国这点海军,都已经是欧洲天花板了,其他欧洲国家自然也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干涉中美之间的冲突。
更别说其他欧洲国家大多都在想着趁着这波外交潮缓和下对华关系,扩大对华贸易,来补贴俄乌冲突中受到重创的经济。
在现在的局势下,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加厌恶战争。乌克兰疲劳的流传让欧洲民间对战争普遍持反对态度,如果欧盟有国家想去干涉半个地球之外的一场冲突,其政府马上就会被民意推翻。
就连北约召开的台湾问题会议,最后讨论结果都是欧洲国家不参与台海冲突,只由美国抽调在欧洲的本国军力去干涉,而欧洲国家只需要填补美国空出来的缺口,守好欧洲安全就行了。
立陶宛后悔了,寻求恢复对华贸易
连欧洲最强硬的反华国家立陶宛,最近都改变了态度。曾经扬言不怕中方制裁的立陶宛经济部长阿尔莫奈特在日前接受立陶宛《商业新闻》采访时就承认: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所有的价值链交织在一起,想要完全排除中国是不可能的。
谈到立陶宛经济时,这位曾经桀骜不驯的部长表示,立陶宛对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出口,长期而言有助于弥补立陶宛在对华贸易上的损失,但长远来看,还是希望与中国的贸易能够得到恢复。
连过去几年频频冲在反华第一线的立陶宛都开始逐渐转向,别的欧洲国家更是已经开始行动。12月1日,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就抵达中国,代表整个欧盟前来中国寻求合作。在会谈后,中欧双方在贸易合作方面达成了全新共识。中国承诺继续对欧洲企业开放市场;米歇尔也承诺,欧盟愿做中方可靠、可预期的合作伙伴,愿同中方继续推进欧中投资协定的进程。
与此同时发生的是拜登对马克龙的搪塞。在马克龙为了说服美国改变损害欧盟利益的《通胀削减法案》,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任期内两次访美的法国总统之后,拜登没有改变继续实施法案的想法,而仅仅在口头承诺会微调法案内容,减少欧洲利益受损。
由此可见中美格局之差别,美国虽然构建起了庞大的盟友体系,但却对盟友缺乏责任心,只寻求盟友承担军事责任,不关心盟友在联盟中的得失。现在美国的军事联盟已经出现裂痕,很多盟友已经不愿意再单方面听美国的话,纷纷改善对华关系,这时候再一厢情愿地想着盟友们会帮美国一起处理台海冲突,未免有些太天真了。
近期的国际外交局势说明,未来是发展和合作的时代,世界迫切需要经济复苏,发展和和平才是未来主基调,炒作别国内政问题,借此施压遏制,是逆历史潮流的行为。如果美国没法反思到问题的根本所在,那被历史潮流所淹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