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那人类到底该如何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呢?正如《荀子·修身》中所说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但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老子所言的天道原则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所言之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和施行仍需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需要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处无为之地而不争,然圣人,世间不常有,除非是天赋异禀而又愿意遵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诲勤加磨练、一朝顿悟,并逐步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上篇道经中洋洋洒洒讲了很多关于天地宇宙的规律之道,但在下篇德经中也不得不立足于人之道有上、中、下之分,有善、恶之别的巨大差异,提出道、德、仁、义、礼、信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层级管理方法,更在四十一章把人的层次分为上中下三士而区别对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人,生来本就有天性禀赋的差异,之后更有机遇造化的差别,要想让人们都毫无差别地像上篇道经所讲的规律办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老子才在下篇德经开篇讲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经典论述,说白了就是要客观地正视人类在上德,下德,仁,义,礼,信等不同层次的巨大差异性,因材施教,合理疏导。这也正说明老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唯物主义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其所言之理是经得起推敲的,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紧随其后出现的诸如呆若木鸡庖丁解牛上兵伐谋上医治未病等等无为而治的经典案例,都与其《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中国人向来只讲究合理的不公平,而不会罔顾事实地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有了秉性和家庭环境上的差异,何来绝对意义上的公平,这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
既然人在禀赋天性、人文环境甚至道德修养方面存在千差万别的差异,那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答案还在《道德经》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就是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义,法地什么呢?法地如《易经》坤卦的象辞所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与包容精神。因此,人之所以活着,其最基本的意义就在于以厚德载物的品性进行持续的学习进步与新生传承,而这个传承既包括子孙后代身体上的接力,也包括塑造精神意识方面的文明财富,就是说不管是物质方面的或者是精神方面的,你总要留下来传承一个下去,进而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性。即使你没有办法或能力像圣人那样做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伟大创举和传承,像英雄圣哲那样的精神永生,那就求真务实一点,把物质方面的传承做好,以修身齐家,家和万事兴,子孙兴旺为重点,也许你的后代就有哪个出类拔萃的帮你出头实现了圣人般突破和创举。因为有儿女的世代传承在延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归是有这个希望的,否则枉费你在人世走一遭,像二大爷赶集一样闲逛了一圈。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不让自己像死人一样活着,像鸿毛那样飘然离世,别在皆昏沉沉如梦游了,尽快苏醒过来,务实一点,做些力所能及的、动物本能方面的传承,这就是人法地最最基本的要义,唯有如此,人类也才能跳脱其关于生死循环的困惑和恐惧,方能通透人类关于生死的真正意义所在。站在老子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宇宙大循环体系来看,人类所谓的生老病死,功成名就,一时无两,亦不过是这个混沌无极,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一个循环过程而已,从混沌无极的始点启程,最终亦要归化到混沌无极的终点上来,生亦为生,死亦是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对立统一的综合体,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转瞬即逝也好,长长久久也罢,其间的短长在混沌无极的最高维度来看,亦无甚分别,生生不息之谓易,一切的一切皆是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忠实体现而已,重要的是这一次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机缘。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能延续的远远不止是这些动物层面的本能,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和精神思想方面的升华。所以老子以圣人的标准和人道合一的角度,统筹性地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概念。如此以来,在老子的架构体系中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螺旋上升式的宇宙大循环体系闭环路径。
人道合一大循环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从混沌无极之道开始道生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人统万物以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并最终回归到道法自然的终始点,实现反者道之动的战略大迂回,并在人法道的过程中践行弱者道之用的具体法则,以逐步达到道人合一的境界,继而再在新一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宇宙大循环体系过程中,在道生万物混沌无极的初始阶段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实现对新生事物的迭代精进和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的终极蜕变,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最终在宇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实现万物演化进程中整体的迭代精进和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而这个重要的迭代精进和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的重要转折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提升以及针对接下来新生事物初始阶段的无为而治,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迭代精进,因此道法自然混沌无极就是宇宙万物在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宇宙大循环体系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终始点和跃升点,既是上一代终结的至高点,更是下一代跃升的起始点。因此老子才在第四十章感叹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来说去还是他强调的那个宇宙大循环体系的范畴。
那道又是如何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呢?紧接着在第四十二章给出了答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底给如何理解老子这句话的玄机呢?其实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二三及万物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只是个大概的存在形态。比如,道生一这个一,并不是现代人理解意义上的那个一,其既不是零也不是一,是混沌无极,是从零到一的那个混合状态,一生二也是这个概念,是无极而太极的中间混合态,因此混沌无极是一而不是一,是零也不是零,是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矛盾体;阴阳太极是二而不是二,是一也不是一,也是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矛盾体。那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更好理解了,二三以及万物更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以二生三为例,比如以阴阳为代表的夫妻两个既可以生一个小孩,二加一则变成三,也可以生五个小孩甚至十个小孩,若只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则变成了二加十等于十二,但若按归类的方法去看则还是三,夫妻两个加孩子一个,因此还是三。接下来三生万物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夫妻两个都是从哪来的,总有生他们的父母吧,他们的父母又是从哪来的呢,他们的父母的父母,等等以此类推,向上则可以无穷无尽,数以万计,那向下呢,也是这个道理,夫妻生了孩子,孩子再向下生孙子,如此向下繁衍生息,则子子孙孙无穷匮焉,仍是数以万计,那怎么办呢,以万物统称。这就是中国人高明的地方,我不能死脑筋,穷根究底的数下去啊,否则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光忙着数数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归纳演绎综合辩证地运用,唯人役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方能奥游太虚、纵横捭阖于天地之间。
在人道六亲生克而法地道五行生克的具体命名原则上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六亲生克体系中既有父母,兄弟,妻财这些浅显易懂的归类命名方法,更有官鬼,子孙这样归纳综合的归类命名方法,什么是官鬼呢?就是列祖列宗,就是父母往上,所有父母的父母的统称,什么是子孙呢?就是子子孙孙,就是子孙以下所有子孙的子孙的统称。如此以来,就把人在整个宇宙范畴内的大循环过程给统一到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从父母往上的列祖列宗可以一直追溯到宇宙的起源,人类要到哪里去?从子孙往下子子孙孙可以一直延续到宇宙的毁灭,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宇宙大循环体系。因此研究中华文化一定离不开老子所言的宇宙大循环体系,这是根植于中华文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无法割裂的精神延续。
六亲生克,家和万事兴
而这在当前的西方文明发展历史中是看不到的,他们往往只是做到了如牛顿宏观经典力学范畴内的局部片段,而没有兼顾到整个宇宙大循环体系的全过程,他们只看到了万物一生二,二生三的有限历程,而无法兼顾到道生一阶段的无为而治和三生万物阶段的生克平衡,更无法准确无误地履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人合一。比如人道层次的家庭居住架构就是很好的案例,通常情况下西方人生儿育女的模式就像野生动物养育后代一样,从出生养到成年就打完收工了,就可以放逐社会自行生存了,到了老子所说的二生三的阶段就嘎然而止了,而对于后面三生万物以及人法地的阶段,即小孩子的结婚生子、抚养成人,以及老年人的赡养扶助、养老送终都不管不顾了,都抛给社会甚至像动物那样任其自然发展、自生自灭了。这在中华文化范畴里是无法想象,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我们还有三生万物,五行生克的整体平衡阶段,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大循环体系。所以西方人比较崇尚三,做事情喜欢抓三点,比如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引以为傲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及当前已经空心化严重的研发制造行业(只抓客户、研发及供应商三点)等等,无不说明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局限性和巨大短视缺陷所在。学过数学和牛顿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是宏观世界最稳定的结构,但若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原则以及进入更深的层次来看,三角关系也有其天生的局限性,比如三者之间都不可避免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巨大内耗关系,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这不利于更大范围内的团队配合,协同发力,因此西方人喜欢在二三的范畴内辗转腾挪,而无法像东方五行生克的模型智慧那样达到整体范围内的和谐平衡,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因此中国古人就在三的基础上向外扩张到了天地万物的层次,但一直讲万物又太大太空泛,容易让人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于是古人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的概念,即五行生克的体系模型,以五而指代万物,五行体系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进而打造更大范围内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有很多关于三和五的成语,比如:三山五岳、隔三差五、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五大三粗、三皇五帝、三纲五常、三年五载、连三跨五、五迷三道、三下五除二等等,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文化宇宙大循环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根植于骨子里的血脉。
比如中国人自古就崇尚的孝道,要赡养老人,养老送终,以及整体群居的家庭观念都是这种宇宙大循环体系思想的整体反应,因为往往在不经意间,小孩也可能激发有心之人的一朝顿悟,老人的无心之举也可能促使苦思冥想之人的茅塞顿开。所以中国人一家老小共同生活是有深层原因和意义的,生死生死,生生死死,其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是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整体运行图,只有在养老送终的事实磨练中才能让人更深刻、更全面的领悟和理解宇宙万物在整个宇宙大循环体系中的整体过程和全部意义,磨练出更加坚韧、更加全面、更加综合成熟的品行,进而更深刻全面地达到道人合一的境界,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助推新生事物的迭代精进和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因此中国人在中年的时候就承担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反而是一种更好的生活磨练和培养责任担当意识,这种宇宙大循环体系的、整体观的生活磨练的意义就像《孟子》所言的那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因此就群体水平而言,中国人是更善于统筹运用各种资源和关系处理更加复杂多变的全体关系和重大事务的。所以,老子所言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有充分的综合辩证关系在里面的,中国人在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具体用道补弱过程中来增强对反者道之动规律的践行。其不但目睹体验了下一代无中生有的过程,亦提前参与了老一代有中化无的过程,进而整体提升对生活的感悟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像西方人进行的是断代的、局部的、片面的教育学习方式。否则如西方人一样,人刚成年就被放出去独自闯荡世界,只能孤立无援地独立探索世界的本源,对人老之后的具体状况即有中化无的过程所见有限,甚至是无知无感,当然也就不能完全领悟生活的真正意义,其所理解和掌握都是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支离破碎,因此更不可能达到至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境界。
那具体而言,世人到底又该如何自处并与人相处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造成侵权纠纷,
出版及其院校课题合作事宜,请与作者《东方既白》先生联系,谢谢。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