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孝乡博山
散文
作者/ 马万里
一条流淌千年的孝妇河,孕育着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博山人。千余年来,在孝妇河畔成长的人们,以各种方式讲述着孝妇河的故事,传承着颜文姜的精神。
淄博市博山区,这是个出名的孝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听说过一个传说。虽然传说中的人物已无处考证,甚至充满着神话色彩,但其传说背后所体现的大孝之道却一直影响着博山人,成为了当地人共同的信仰。
我的家乡就在淄博市博山区,从小听着颜文姜故事长大的我,深深被颜文姜的故事打动。每年最高兴的事,就是去看只有我们当地才会有的庙会——文姜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文姜庙会从单纯的凑热闹逐步有了更高的认识。
今年暑假,我组织了一个团队,来到家乡拍摄纪录片《文姜庙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挖了颜文姜的故事,广泛了解了当地人对文姜的认识,感受到了区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两个月间,我走访多地,听老人们讲述颜文姜的传说。原来,这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说法远远不只是传说那么简单,它影响了一代代博山人,塑造了博山人的品格:相传在北周时期,八陡镇颜家有位姑娘被嫁到了离家几公里外的郭家。本是件大喜的事情,可嫁过来才知道,原来是为了冲喜。结婚当天,丈夫病重,文姜只能与大公鸡拜堂成亲,本以为冲喜会把丈夫的病冲走,谁料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悲痛欲绝的婆婆把儿子的死全怪罪在了刚过门的文姜身上。
随后几年,婆婆对其百般折磨刁难,刻意制作尖底水桶,让其去离家十几公里的石马汲水泉挑水。路远又难走,尖底水桶使文姜根本无法休息,尽管这样,文姜却依然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供养、孝敬,毫无怨言。
天长日久,这样的孝行传遍了乡里,也感动了神灵。事情惊动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幻化为老人,在文姜打水回来的途中巧遇。为了考验她,老人请求文姜把挑来的水给马喝,文姜没有拒绝,老人给了她一支神鞭,嘱咐文姜把鞭子放进自家水翁中,只要轻轻一提,便有甘甜的泉水从翁中涌出,事情虽好,但不可让人知晓。
说完,老人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了,文姜顿悟原来是有神仙相助。文姜回到家中一试,果然灵验,便有些日子不再出去挑水。婆婆发现异常,让文姜回一趟娘家,这可让平时回不了家的文姜高兴坏了,匆匆收拾后便回娘家了,婆婆与小姑来到瓮边,打开一看,竟有根脏兮兮的马鞭搭在瓮沿,婆婆一怒之下将马鞭拔出来扔在了地上。
霎时间,风云突变,一股大水从翁中漫了出来。刚走出去不远的文姜见状匆匆跑回家中,一手拉着公公,一手拉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自己堵在泉眼上,把大水压住。天晴了,一股清泉从文姜家中流了出来,文姜却死了。人们被文姜的孝行感动,传化成神,在其居住的地方建起庙宇,殿下有灵泉流出,流淌千年,成为了今天的孝妇河。
经过考证,我了解到关于文姜的传说还有很多版本,一说赐给文姜神鞭的是东海龙王,并且收文姜做了海神公主。一说赐给文姜的是牛鞭而不是马鞭,牛踩出的两个洞正好让文姜将尖底水桶放上休息,现在还有两个坑在石马镇的北山上呢。还有说文姜本来就是齐国的公主,修殿为的就是为了纪念公主。还一说文姜本来就不姓颜……众多说法汇聚,不管怎样,孝妇河流淌千年,文姜祠依然屹立在那里,颜文姜的故事在博山区这片土地上依然感染着每一个人。
人们来到博山区,都会被颜文姜塑像和背后占据半座山的庙宇所吸引,这是淄博市最大是古建筑群,是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大殿足以让来参观的游客们所震撼,大殿精巧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的绘画碑刻都带着文化的色彩。
关于大殿的由来又是一段传说:唐太宗东征路过颜神镇(博山区旧称),天气炎热,几万大军没有水喝,颜文姜显灵变做老妇给唐太宗送水送食,多人吃饭喝水,可送来的饭水却不见少,老妇消失唐太宗知道是遇到了神仙,便打听当地有什么神仙,他来到文姜小祠前感谢并许诺要给文姜修九十九间大殿。
后来东征胜利,唐王便将此事忘记了,文姜施了法术用马蜂围住了唐王大军,这才想起当初的承诺。可是当地山地居多,九十九间大殿无法建造,便修了三间无梁大殿,成了现在文姜祠的主要建筑。
传说归传说,无梁大殿这样的国宝级建筑里供奉的就是颜文姜,这位受当地人尊重千年的孝神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这样的故事流传千年,经过当地人的一代代更替,一种只有博山区才会有的庙会形式诞生了。每年农历五月的最后一天,八陡镇十几个村子里的村民都会从各村出发,敲锣打鼓,簇拥着轿撵来到颜文姜祠,把颜文姜接回娘家省亲,满一月后再将颜文姜送回颜文姜祠。
这样的形式可谓独有,人们把文姜当做人,而不是是单纯的当做神,这种人化的形式为当地所独有,八陡镇各村村民都把文姜当做自己的亲人,在省亲这段日子里,文姜(画像或排位)会被安置在村里一所房子里。每天都以一群老婆婆在房子里值班,做饭、折元宝、打扫卫生,像对待真人一样伺候着文姜,这样的事让外地人无法理解,但当地人就是这样去做,特别是老一辈的人。
我曾采访过一位老婆婆,她在村中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几十年了。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她回答我:颜奶奶是咱们这里的神,是咱们这里最大的神,我们好好伺候她,她能保佑咱们一方平安。
我也知道这样说是迷信,但颜奶奶以前受太多罪了,她婆婆那么坏,她还去好好孝敬公婆,最后还去救公公婆婆,这就是咱得学习的东西,就是孝顺。通过与老婆婆的对话,我发现颜文姜故事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传说流传千年变成了今天的文姜庙会,可以说有点变质,但其实质性内涵依然不变。孝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去,内化于人们心中,外化于人们行动,孝乡的称号就这样来了。
在今天的博山,人们可以看到流淌不息的孝妇河、屹立在广场的颜文姜塑像、占据半座山头的颜文姜祠、随处可见的文姜元素。只愿,文姜的孝行影响更多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章作者
马万里
职业: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四班 学生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