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近几年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一个词,尤其是今年,内卷化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那到底什么是内卷呢?今天我们就用故事来讲下什么是内卷,至于如何破,那就是经济学家的事情了。
内卷本身是个艰难晦涩的社会学专用名词,今天之所以能成为热搜,都是因为今天内卷是很多人今天可以亲身感受到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业已期陷入停滞。因此,受宏观经济影响,我们会发现做生意赚钱要比以前难多了,许多行业必须想方设法挤进头部位置,才有可能获利,其余后来者恐怕连生存的几率都会大大降低。
内卷化(involution)这个词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1963年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书中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爪哇岛地区的水稻田是有限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并不能使水稻产量增加,到最后增加的人力越多,所有人的生活状态反而变得越差。
最早把内卷这个词翻译过来的,是一位叫黄宗智的历史社会学家。1985年,他出了一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其中提到中国的小农经济,劳动力过多,土地又有限,形成了一个过密化增长。换句话说,就是投入到土地中的人越多,平均每个人就越穷,黄宗智把这个现象叫做内卷。
但现在内卷却被普遍寓意为白热化的竞争,甚至被吐槽为辛勤工作、努力学习之后必然没有回报的结果,内卷这个词,已沦为贬义与消极,或者说是穷忙(内卷跟穷忙完全不同,仅是比喻)。
看着很枯燥的解释,不如讲个故事:
说某城市里有这么一家公司,原本每名员工都是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拿着同样的薪水,做的工作量都差不多。后来,有名新人进入了这家公司,他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学历也一般。于是刚入职时,做得非常吃力,每天5点下班时他都无法完成工作,只好继续加班到9点才离开。
老板偶然间发现,这位新员工每天在晚上8点时还没下班。于是,在公司例会上,他表扬了新员工的刻苦精神,并宣布要他发奖金。此后,其他老员工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想,反正我下班之后也没什么事情,不如等8点以后再走,让老板也看到我加班,也给我发奖金。于是,加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刚开始,他们都获得了奖金,但一段时间过后,随着加班的人变成了大多数,老板对这些勤奋刻苦的人见怪不怪了,奖金的事也不再提了。反而是那些下班后有事要做不能加班的人经常被老板批评,甚至被扣工资。于是,大家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收入却没有增加。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职场内卷,就像国内的众多互联网公司的996,基本就是这么演变而来,如果工作完成就可以下班,老板肯定会安排更多的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拖延工作,看起来还更努力一些。
再比如国内最内卷的高考,大学生以前是天之骄子,走到哪里都是重点培养对象,可现在是本科生遍地走,硕士生一操场,博士生一礼堂。以前的中学生不用补课熬夜,没有各种兴趣班,该玩就玩该学就学,照样能考上大学。但是衡水中学模式横空出世以后,其他中学虽然把衡水鄙视了一番,但也不自觉地开始衡水化。
中国高考内卷,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有多难,而是太怪。不管高三的学生们多努力,清华北大每年的招生人数都是一定的。比如河南,700分进不了清华北大,600分上不了211,总分750分,能考到700分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就这种情况都上不了清北。更要命的是,河南考生的复读率还特别高,这帮人又增加了下一届考生的压力,内卷化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也许更要命的还在后面,很多人念完了大学发现工作不好找,于是继续考研;如果研究生念完了还是不好找工作呢,那就出国留学或者读博士嘛。这结果就是,学历越来越贬值了。初中生就能做的工作,本科硕士都要抢破头。据统计,在国内超过700万注册过外卖员的小哥中,本科生占3%,硕士生占1%。也就是说,大约有7万硕士、21万本科生在送外卖或者送过外卖。光看这个数据,就知道内卷有多厉害了。
至于如何从内卷化中破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要因循守旧,守株待兔的事情更要不得,设法跳出圈子看世界,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方式来避开同质化且无序的竞争游戏,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所以只要没走到最后一步,世界就有无限可能。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