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拜会孔庙、孔府、孔林。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曾经出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分别给他细心挑选的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而且强调,这是一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不是一部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册。其中孔子排名高居第五位,比其余任何一位中国人都高。
那么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为什么被国内外人士所推崇的?我们就通过拜会孔庙、孔府、孔林来一探究竟。
我们首先前往孔庙。
孔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祭祀孔子的庙宇,是在孔子的故居上改建而成的。曲阜的孔庙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泰安岱庙齐名的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这里的建筑群宏伟庞大,留有许多古迹与历史故事。
城墙是孔庙最前面的主体建筑,正面镌刻万仞宫墙。
我们可以听一下传说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特别有学问,有人说他比孔子的水平还要高,子贡说:我的水平像与肩高的院墙,我里面有什么,一看就明白,而老师的水平你得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往里看,都看不到,有万人之高!乾隆帝亲书万仞宫墙。因此万仞宫墙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敬仰。
孔庙共有九进院落,百余座建筑在中轴道路左右两边对称排列,进入第一道牌坊金声玉振,之后可见第一道门棂星门,向里望去,只见门洞层层深不见底。
金声玉振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出处于《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
看这张图,小伙伴儿们觉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刚开始我也有点儿不解。玉字的一点,不是应该点在下面么?为什么这里点在中间了呢?
我不敢妄自猜测。导游给我们讲解,玉字的那一点,之所以要点在中间,就是要遵循孔子中庸之道的做人和教育理念。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综上所述,所以那个点儿,必须点在中间。
棂星门。 乾隆皇帝手书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代传为天上文星,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寓意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的第一座大门名为棂星,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同时也有尊孔如同尊天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题字系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曾铣手书,
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 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
石坊的建筑年代未见记载,始见于明弘治庙图碑中,应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修庙时所添建,当时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至圣庙坊。
过了至圣庙坊,就是孔庙第二进的院门——圣时门。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高宗题匾。
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曾重修,时名宣圣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重修,次年, 世宗钦定为圣时门,据《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命名,意指孔子是一位能通权达变,适合时代的圣人。
过了圣时门 之后是一条长长的甬道,两边古树参天。
向前走不多远,一条小溪横穿而过,上面立着三座石拱桥,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得名,称壁水桥。
过了壁水桥又是一道大门:弘道门
弘道门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
之后又是草木葱郁的院落,然后看到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接着穿过同文门,同文门左右两侧各有两座大石碑,这是有名的四大明代御碑。
同文门之后的高大建筑是始建于宋代的藏书楼奎文阁。
奎文阁:孔庙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过奎文阁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亭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 蒙古 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明成化碑
明成化碑是孔庙最著名的一块石碑,碑身高约460厘米,龟趺高125厘米,公元1468年为修庙而立,中心内容是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孔子的思想,就像油盐酱醋一样,是日常不可缺少的。
过再往前走是大成门,大成门三字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御笔,这里的看点是大成门与邻近碑亭之间飞檐交错的建筑设计。
勾心斗角这个词最初是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才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勾心斗角,是孔庙的又一大奇观,康熙碑亭与大成门之间有这样一组钩心斗角的建筑。黄瓦飞檐,彩绘斗拱,东西两角,屋檐之间紧咬,角角交错,形成了钩心斗角的建筑风格,这是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对着大成门就能看到左边这个高高的就是孔子手植桧树。
过了大成门有一座亭台名为杏坛,是孔子后代为纪念孔子讲学所建。
孔子设教杏坛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这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继而来到巍峨宏伟的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及标志性建筑,它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清雍正二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
殿内高悬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光绪帝手书斯文在兹等匾额。
大成殿内金壁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孔子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显得高贵、威严,一副君王形象,这是被历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实际上孔子的真实面目应该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为四配。再两侧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
大成殿的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建筑,东路是孔子故宅、鲁壁等。我们就径直往东走吧。
鲁壁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的。
孔鲋时期正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鲋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回来。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这些经书,人们称之为孔壁古文,所以后人在此建鲁壁,以纪念孔鲋藏书。
然后我们前往参观孔府。孔府位于孔庙东侧,出门穿过一条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街,就到了孔府。孔府曾是数百年来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地方,始建于宋金时期,又于1377年建于现址。孔府又称衍圣公府,衍圣公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的封号。孔府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手书。(后续我们还会在很多地方看到严嵩的手书,据我所知很多大奸臣或者佞臣都写着一手好字,像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等等,所以俗话说字如其人,很难印证)
孔府二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
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因上悬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
平时关闭,只在皇帝驾临、迎接圣旨、祭孔、婚丧等大典活动中才可打开。此门为孔府各建筑中的最高规制。
过重光门及两侧的东西六厅,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之物,其后就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
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的横匾。此为清朝顺治皇帝于1649年给孔子66代孙孔兴燮下的圣旨。
进入孔府二堂,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二堂前有两条古朴的长凳,是专供进孔府拜见衍圣公的官员用的。现在一般称冷板凳或者阁老凳。
这还是和明代大权臣严嵩有关。据载他把孙女嫁给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贤作了一品公夫人。这严氏虽然长相丑陋,却很有才华,夫妻二人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可严嵩父子平时作恶多端、贪赃枉法,朝中忠臣多遭到他的打压。不料善恶到头终有报,严嵩晚年受到弹劾。皇帝要治他的罪时,严嵩到孔府想请衍圣公到皇帝面前替他求情。但是衍圣公也不愿卷到这件事中,严嵩没办法,只好坐在长凳上等。因为他心里有事坐不住,他一会儿坐在这边,一会儿坐在那边,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足足等了两个时辰。因严嵩官居阁老,这两条凳子被他坐过,就得名阁老凳了,也叫冷板凳。
孔府内可以看到众多珍贵历史文物,有名的是商周十器,原为清宫所收藏的青铜礼器,是乾隆皇帝赏赐给孔府的。
最后面是孔府的后堂房和后花园,府后花园不是一般的大,假山、怪石,花草树木一应俱全。其中最稀奇的要数五柏抱槐了,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真是少见,被称为五柏抱槐,是一大奇景。
晚上在阙里宾舍酒店吃孔府菜(这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的代表)。
阙里宾舍餐厅可以让宾客一边品尝孔府菜,一边欣赏古乐舞表演。
主打特色餐品:阳关三叠、诗礼银杏、金钩银条、翡翠虾环、一品豆腐…这些都可以在餐厅直接吃到,也是比较常见的孔府菜的代表,每上一道餐品服务人员就会介绍一下,每一道菜都有很多讲究与故事存在其中。
第一道菜《诗礼银杏》
话说乾隆爷第二次祭拜孔庙,可把孔昭焕愁坏了。他想着给万岁爷弄道什么样的菜既能彰显孔府的特色又不拘泥于常态,引起皇上的注意呢。
正当他冥思苦想的时候仆人端上来盘甜点,只见盘中之物晶莹如琥珀,吃起来香甜无比。他问仆人这是什么东西做的。仆人答道:这是用诗礼堂(诗礼堂是孔庙中的一处屋宇)前那棵银杏树的果子做的,叫做蜜蜡银杏。
孔昭焕听了之后立马有了灵感。他让厨师剥去银杏果的果壳,用水泡开,再轻轻撕去薄薄的内皮,挑去苦涩的果芯,水焯之后再用炒过的猪油和蜂蜜慢慢煨透,最后加冰糖收汁。做出来的银杏果酥韧香甜、晶莹剔透。因为果实生在诗礼堂前,便将这道菜取名诗礼银杏。
乾隆品尝后大悦,称赞这道菜传承了孔家深厚的家学底蕴,同时对孔昭焕大加赏识。多年后,乾隆与孔昭焕结为亲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孔昭焕的儿子孔宪培为妻,孔昭焕也因此被封为衍圣公。
第二道菜《鲁壁藏书》
这个见前面孔庙中讲述鲁壁的由来。
第三道菜《阳关三叠》
它是来自于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里面一个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个菜是用鸡蛋,肉,和一颗菠菜做成的,菜盘上还有一尊用冬瓜雕刻出的阳关三叠楼。
玉扇桃花,名字取的有意境。
虾仁挺大粒的,味道也是清淡的咸口。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前往曲阜吃一吃正宗的孔府菜。
(周二)
第二天早上出发游玩孔林(11点会有古人祭奠孔子的节目。)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围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中古树、名木9000余株。其延续时间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不愧为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群。
至圣林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北城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庄严肃穆。左侧的桧柏有72株,右侧的桧柏有73株,寓意着孔子的72弟子和孔子的年龄。
二林门城楼上也刻着至圣林的大字,过二林门,古木森森,芳草如茵,三月花遍地开放,小桥下的流水极其稀少,但是,满园林见到的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为之一爽。
过了洙水桥沿轴线前行,只见石刻巨人站位在道路两旁。子贡亲手种的树已经随着岁月沧桑变成了一株枯木。
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见到了伟大的儒学家孔子的坟墓,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前有两方石碑,刻着大字,供桌上摆放着鲜花,人们争相在墓碑前留念。
孔子墓碑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正面碑文作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书者见于《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其卷十云:墓碑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永嘉黄养正书。(这里的永嘉就是温州)
下午从曲阜出发到前往泰安。入住御座宾馆,与岱庙一墙之隔。下一站——登泰山,我们下面篇见。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