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超级用户思维也是元用户思维
永远要想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对十年后有价值,还是只对这一周有价值。
比如:我们有一位班长叫lulu,以前自己打扫卫生,加入写作营学习了「杠杆思维」后,她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让扫地机器人去做卫生。这样她就能节省出三个小时打扫卫生的时间,把这三个小时用来写作。
把房子打扫干净很重要,你有一个舒适整洁健康的环境,可是这一件事情是否需要你自己来做?不需要。你可以像lulu一样,用扫地机器人,也可以像我一样,每周固定请保洁阿姨。我大概毕业后第一年还打扫过卫生,一年后我就不打扫卫生了。刚毕业一年多的时候我的收入也不高,只有4000块钱,那时候会开始找保洁阿姨打扫。我的时间解放出来,读书和写作。读书和写作在当时都没法给我收入,所以请保洁阿姨的行为,对我来讲就是一种投资行为。用金钱来买时间。钱可以赚,但时间不可再生。
几个月前我认识了一位阿里的朋友,他的领导是以前宝洁公司最年轻的中国区总裁。他说他领导在内部讲自己是如何做精力管理培训时,分享的一个方法就是:他很早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花1.5倍的薪水,请保洁阿姨、请司机。保洁阿姨和司机第一次来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要求一五一十交代清楚,讲完之后,请阿姨每次都按照那个标准去做。这样他只需要讲一次,每周家里都能保持一样的整洁和干净。
其实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我曾经把我一套闲置的房子上架到Airbnb,我在生活上是一个特别懒的人,我特别懒得打扫卫生,而且我是一个特别讨厌重复沟通的人,同样的话只想讲一遍。为了让自己以后能一直偷懒,我就得想个办法来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逃避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最后自己会住在垃圾堆里。必须让自己房子整洁,又得不再沟通,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的做法是,花了三个小时去写清单,但是未来在这件事情上我再也不用反复沟通了,我也不用自己打扫了。
lulu打扫房间需要三小时,我写清单也花了三小时。但是以后我再也不用为打扫卫生花时间了。我用不同的工作方式,让自己每周都多了三个小时。lulu也如此,她只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个动作,给自己买一个扫地机器人,一个小的动作就为自己每周多赚了三个小时。
去年我读《穷查理宝典》的时候,发现清单这件事并不简单。有一本书叫《清单革命》,读完《清单革命》之后,查理·芒格甚至给作者打赏了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那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将近30万美元。如果你学会用清单工作,你就赚回了30万美元。这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开头,先送各位一份价值30万美金的开头。后面的内容值10个30万美金。
在开头我举这个案列是想和你说:打扫卫生这件事它「保鲜期」只有一周,甚至只有三天。
也就相当于你花的这三个小时,它在世界上创造的价值只有三天,而且只对你或只对你一家人有用。假设一家人是三口,那么单位小时的时间效率就相当于:3天*3人/3h = 3人·天。一个小时的产出比为:3人·天。
好了,我不再讲公式了。霍金在写书的时候,编辑就告诉他说,你每多一个公式,读者就会掉90%。上面这个是工作杠杆的内容,在这里不做展开。
接下来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有没有可能将三个小时的保鲜期延长到一年,甚至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甚至是好几辈子……?
如果你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下面的内容对你很重要。如果一遍没听懂,那就多听两遍。接下来我开始讲一个概念:文化母体论。
02
文化母体论:把你的名字和伟大放在一起
「文化母体」论是华与华提出的一个理论,华与华是一家营销咨询公司,「文化母体」这个说法分别在《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与《超级符号原理》这两本书中有阐述。我用我的方式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文化母体」。讲「文化母体」之前,我先讲一下蔡志忠故事。蔡志忠是谁,我后面会提到。
几个月前我看梁冬对蔡志忠的访谈,节目中梁冬特别好奇问蔡志忠:
你是如何做到把自己名字刻在少林寺门前的?
蔡志忠的回答很有智慧,也很值得令人回味,他说:
我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字附着在伟大旁边而已。
什么意思呢?蔡志忠是一位漫画家,《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作品都被他用漫画画了一遍。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当年他辞掉工作,只身一人去日本,准备投入余生去做一位最好的漫画家。日本有最好的画漫画的土壤。
在日本逛书店时他就在想:我要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漫画陈列在最受欢迎的书架上?他看到日本书店门口摆放着《道德经》,然后他开始琢磨:一个中国人,解读老庄,摆在日本的书架上,一定会更有说服力。日本有那么多出色的漫画家,但是如果一个日本人去画老庄,显然没有中国人有优势。而如果中国人去画日本人的漫画,也是拿自己的短板去碰人家的长板。
于是,他一个人在日本呆了四年,四年期间出版了四五十本漫画。
诸子百家和少林寺,就是蔡志忠的「文化母体」。他有原创吗?有。他的漫画是原创。但他画的内容全都是原创吗?不是。他的内容基调,来自两千多年前各位思想家的智慧。为什么他的名字能刻在少林寺门口?因为少林寺的漫画是他画的,而漫画作者需要署名啊,所以那是少林寺漫画的署名。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开玩笑
是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文化母体」论中的表述是:你的产品、你的品牌,一定要「依附」、或者叫「依靠」在一个重要的「文化母体」上。
比如:春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母体。它已经运行了千年。王安石有一首诗叫《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春节是要放鞭炮的。王安石在一千多年的诗中就反映了中国人在春节要放鞭炮。春节这个文化母体运转了至少有一千多年。
文化母体有几个特性:
它带有仪式,带有符号,并且它「携带」着巨大的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意思是,到了这个时间点,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开启相应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就是不用过脑子,大家就会去走的一个固定流程。
你可以想一想,不动脑子就走的「固定流程」还有哪些呢?有很多。比如:端午节,元宵节。端午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元宵。
这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商业组织、对组织里的主要管理者,意味着什么呢?我兜兜转转谈这些,它究竟对你的产品和品牌有什么指导意义?意义老大了。
我在关于工作杠杆率的文章中有写过,我以前是做新闻的,但是我特别厌恶做新闻。做一篇新闻可能要两个小时、也有可能要两天,无论花费多少时间,一篇新闻的价值高点就是在它发出去的那一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价值都在衰减。这就像打扫卫生一样,你花了三小时打扫卫生,它的价值高点是你把卫生全部打扫完的那一刻,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屋子会越来越脏、越来越乱。哪怕你什么都不干,它也是越来越脏、越来越乱的。
(在这里不讨论情绪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很喜欢打扫卫生,以及打扫卫生是愉悦自我的方式,那不在讨论之列。这里只讨论打扫卫生是一种「不得不做」和「必须做」的情况。)
【示例:价值衰减曲线图】
【示例:复利曲线图】
新闻的特点是:短时间刺激眼球,长时间是垃圾。
对不起,我用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汇去描述新闻。但你仔细想一想,新闻是不是很像快餐?很快,也很好吃,迅速填报肚子,但非常不健康。快餐是垃圾食物,新闻是垃圾信息。新闻就是那种,你以为你需要,但没有你能活得更好。而且重要的新闻你一定不会错过。比如最近70周年,我不看新闻,中午去父母的住处就能了解这个新闻:因为他们在看、他们在谈论。
我以前在公关公司的时候,我的合伙人每天在见客户的路上、见完客户的路上,都会和我叨叨叨他看到谁谁谁发了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最近某个互联网公司又怎么样了,哪个明星又出轨了。所以我也不需要看朋友圈。因为每天都有人人肉给我播报朋友圈信息,如果我看了朋友圈,指不定还少了「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情的新鲜感。他喜欢说,我不喜欢说,每天听他闲聊就已经能知道这天发生了什么。
前两年有人去翻张小龙在饭否发的信息,然后有一位朋友在微信上甩了一张截图给我。原来张小龙关注过我,还转发过我发的信息。
新闻不需要主动去看,重要的新闻一定会主动跑到你这里来。所谓「重要的新闻」指的是,与你有关,对你重要。与你没关的,都屏蔽掉。
好,稍微扯远了一点,再拉回来。
新闻是垃圾,什么是营养?蔡志忠画的《老子》、《庄子》是营养。这里的营养有两重含义:
1、对你而言更有价值;
2、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它对你的产品和品牌具有长远价值。
《老子》、《庄子》和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属于那种不动脑子就会走的「固定流程」。比如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逛书店,不知道买什么,看到书架上有一本漫画版的《老子》,她想了一下这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孩子要学习一下经典。这位妈妈可能自己从来没没读过,但买这个总是没错的。而且是漫画的,自己指不定也能带着孩子一起读。于是,这本漫画版《老子》就进入了妈妈的购买清单。
这个购买行为不会在每一位妈妈身上发生,但是放到所有的妈妈身上,这个发生概率会更大。她不一定认识蔡志忠,她一定知道老子。当然,如果她对蔡志忠有一定了解地话,会更大增加她的购买概率。
热点像毒品,你追得越厉害,流量越大,也越容易赚到钱;但是在这条路上是无底洞:总会有更新的平台出现,总会有体力更好的人出现。你仔细观察,追热点的只能火一阵子,但做老庄的蔡志忠,能把名字刻在少林寺一辈子、甚至是好几辈子,他的漫画版《老子》、《庄子》,也能不断再版流传。
你想做火一阵子的品牌,还是想做能留存一辈子的品牌?我的选择是一辈子。所以我经常说,我个人要花50年来做一把钥匙这个品牌,希望一把钥匙这个品牌能活够100年。不过最近看到马老师做阿里巴巴才做了20年就退休,并且他为企业打造了一个不需要他也能活102年的人才涌现体系,我可能会修正一下我个人要投入的时间。不过我们企业和品牌都还很小,还没到这个时间点,以后再来修正。
从创业第一刻开始,我的选择就是:要做经典款和标准款。写作符合这个标准。写作在最近两年开始有一点火,但是跟「编程」比起来,它还是差好多。比如前几天我搜了一下百度指数, 平时的热度是「编程」的1/3,而过去大半年猛涨。
好,在夹带私货的过程中,我把「文化母体」给讲完了。如果你选择的母体是一篇昨天刚出现的新闻,那这个母体的保鲜期大约也就只有一天。还记得最开始我问的那个问题吗?你有没有可能将三个小时的保鲜期延长到一年,甚至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甚至是好几辈子……?
如果你选择将三小时去打扫卫生,这三小时的保鲜期是三天。如果你选择将三小时去追热点,这三小时的保鲜期是一天。当然,追热点给你的刺激是很强的,立马刺激你的肾上腺。
如果你选择将这三小时去画三幅画,放到一本叫做《老子说 : 智者的低语》中,你这三小时的保鲜期至少是一辈子。蔡志忠老先生已经70多岁了,《老子说 : 智者的低语》这本书市面上现在还在卖,而他的名字在少林寺门口还会停留很久。
我正在花两个三小时的时间写这一篇分享稿,这一篇分享稿一方面我会以在线的形式同时向几百人、几千人直播,以后还会收录到我的书里。未来这本书至少能卖十年。
这相当于回答我开头的那个标题:我可以站在时间的尺度上做SEO。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SEO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互联网营销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如果去百度搜「手机」这个词,如果你排名靠前——我写稿的时候去搜了一下,排名第一的是天猫,排名第二的是京东。所以天猫京东一定是能从「手机」这个词获得最多的流量。
再补充一下文化母体的特点和几个案例。
文化母体还有一个特点:「文化母体有它约定俗成的时间、仪式、道具,特点是不可抗拒、必然发生,发生的形式是集体无意识、自发卷入。」你看到它、听到它,就会自然卷入。比如春节,到了春节就要放鞭炮、拜年、发红包。微信红包为什么传播如此快,让微信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做到了支付宝十几年才做到的体量?就是因为这款产品寄生在「过年要发红包」这个文化母体。
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流淌着「过年要发红包」的血液。不需要说服,不需要教育。尤其是在广东地区,红包文化更加盛行,马化腾每年都会在第一天上班给腾讯员工发红包。这样的土壤孕育除了这样的主意。
这么一讲完,你可能会觉得:哦,文化母体,好像是和文化习俗差不多?的确是这样。我的理解是,华与华用「文化母体」这一个词,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文化规律」这几个词一并给概括了。要让产品自然而然进入消费者心智,必须顺其自然。《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
文化母体的特点是:以前存在过多少年,以后还将延续多少年。它可以帮你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看,你所做的事情有多持久的生命力、以及有多厚重的生命力。请注意,这是两个维度。一个是长度,一个是深度。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在谈到他如何选书时,有谈到过一个选择:查一查这本书存在了多少年。存在时间越久,被时间选择留下来的,更值得读;如果是三五年前刚出版,但在市面上有很火,那不一定会选择。华与华提到一个原则:创新的前提是守旧。按照华与华的原则,塔勒布的选书标准非常符合文化母体论。蔡志忠的漫画,也是基于一个强大的文化母体而产生。
前一段时间我在团队内部说过一句话:那些盯着京东当当或百度做SEO的太短视,消费者买完要是觉得你的书或产品不好,随后就不会再买,而且口碑会变差。后来和做出版的朋友聊,从市场的角度也得到了一些印证。聊完之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朋友在做图书经纪,近期连续跑了多家出版社,从出版社了解到的一个趋势是,纯粹靠流量和IP去出书、推书的方式出版社已经越来越谨慎,而对好内容的权重加大。刚开始因为IP去出书,前面三五个月好卖,之后却会有很强的反弹:突然就卖不动了,书商开始退货。这让出版社很痛。
一直坚信,好产品自己会走路,产品不好去营销最后只能适得其反。我之前纠结过、摇摆过,幸好行动上从未动走偏过,不过纠结和摇摆依然是消耗。现在更加坚定目前的方向和节奏。
还是那句话,所有人都去营销、都去流通,总会回归一个问题:好产品从哪里来?生意人都不会做产品,他们都需要找到好产品。
蔡志忠先生的策略,用谦卑和雅致的话讲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字附着在伟大旁边而已」;用不好听的话就是……「傍大款」、「蹭IP」。这里的区别在于,高级蹭和低级蹭。用工匠精神打造产品,是高级蹭;纯粹用SEO去做,那就是低级蹭。对优质文化母体只有消耗,而不是投资。
很多人做产品、创业或者投入的领域,很容易被「新鲜感」给带走。比如P2P火的时候,很多人去做P2P;智能硬件火的时候,很多人去做智能硬件;新媒体火的时候,又跑去做新媒体。
好,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是「文化母体」论。「文化母体」论是超级用户思维,或者我们把它称作「元用户思维」。在我的概念中,「元用户思维」是跨越时空、跨越年龄的思维,甚至是跨越宗教、种族和文化的思维。前面举的的案列是有独特的文化属性的,春节和老庄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你拿到西方去就不像中国(更准确是汉族)接受度高。跨越宗教、种族和文化的案列有没有呢?有。比如米老鼠、漫威以及英雄之旅的叙述方式。或者换一个概念:文化基因(meme)。你的文化基因越普适,你的天花板越高。这是「元用户思维」中的用户上限,或者叫天花板。
meme这个词最早是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来的,道金斯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写过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在《自私的基因》里他提到了这个概念。人类有生物性基因,也就是DNA;此外也有文化基因。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通过繁衍将自己的生物性基因传承下去以外,人类还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驱动力:传承自己的文化基因。老子的思想,牛顿的F=MA,爱因斯坦的E=MC^2,米老鼠,漫威英雄,都是创始人对自己文化基因开发和传承。
好,我们在分享的第一部分,先讲「元用户思维」。我借用了华与华方法中的文化母体论来解释。如果你有兴趣,推荐你去买《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与《超级符号原理》,华衫老师在得到上也开了课,也可以去听他的课程。
刚才谈到了新闻和新媒体,很多人劝我一定要写公号,写公号有流量,流量就是用户,用户就是钱。特别是我还是教写作的,还有一些人听到「师北宸」的时候说,「他连十万加都没有,教什么写作?」
我想弄,但是且等我先把几十年不过时的东西先搞出来;等搞完几十年不过时的再来搞一搞顺应短期市场的东东。几十年不过时的东西是门槛,是竞争力,是很多人不愿意、不想去做的,我先把最难做的做了。跟着市场而动的人很多,我在这个过程中与这些人结盟就好。以任何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03
用户思维:如何击穿人性
711创始人铃木敏文有一句话: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这句话这不是可以稍微改装一下,放在很多地方?
不要为孩子着想,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给父母,给老师)
不要为员工着想,而是要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思考。(给老板)
不要为用户着想,而是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给你们)
非常推荐一本书:《用户思维 :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这本书只有两百多页,我记了将近100页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译者说,它适合三种人:创业者、产品经理和教育工作者。我恰好是三者交集。
这是它的封面: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我有一次在写作训练的直播里讲过一句话:别人讲的,都是对的。别人对你的所有评价,既是对方身上有的,也是你身上有的。
譬如我有一位朋友张敏,她说我骄傲、自负,特别看不惯我的骄傲。刚来训练营的时候看到我直播的样子就想退群。后来她想明白了:她讨厌我的骄傲和自负,是因为讨厌她自己身上的骄傲和自负。
我还有一位朋友Jenny,她说很喜欢我的骄傲和自负,她觉得我身上这一点特别真实可爱。她说她从没看到过一个如此自负的人,却能完整听完他(也就是我)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后来我在一次线下活动见到她,脸上写满了傲气,她大概是我见过的最骄傲的人。后来我知道了,她很喜欢她自己的骄傲和自负.
通过这两个第三人视角,我知道自己身上的一个特点:骄傲和自负。
一个人很讨厌,一个人很喜欢。刚听到张敏说很讨厌我这一点的时候,我心里不舒服,可是很快我接纳了自己身上的这一面。
这反映了什么?每个人都从别人身上投射出来了自己的爱与恨。如果你要提供一款产品给用户,你需要思考:我要通过这款产品投射出用户内心的爱是什么,恨又是什么?
再来做一个测试。以下这张图,你会选哪个?
下面这张图,你会选哪个?
下面这张图,你又会选哪个?
答案分别是:
1、D
2、右图
3、评论二(最下方)
前几天和一位同行交流,他们说,他们的产品有一个标准:让每一个用户觉得自己是天才。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傅园慧,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季军,并保持了这个项目的全国记录。当年在里约奥运会上,留下了著名的表情包。
在一个节目上,傅园慧的爸爸提到一件小事。傅园慧刚进省队的时候,有天一个年龄比较大的队员突然跑到他面前说:「你们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对她们来说,夸自己是天才是件很好笑的事情。
但是傅爸爸很认真地对那个女孩说:「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从小父母就告诉傅园慧,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个天才。这句话就像一粒种子深埋于她的心底。每次遇到困难时,傅园慧都会在心底给自己打气: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是天才!
在这个故事里,傅园慧就是傅爸爸最好的作品,傅园慧是傅爸爸的超级用户。傅爸爸对待自己用户的方式是:你是个天才。一方面发自内心认为傅园慧是天才,另一方面给予最好的条件让傅园慧的天赋得以最好实现。
从这里又引出来一个观点:
用户思维,就是成就用户,帮助用户better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