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的上一句什么

抒情君 6

原文:是岁,散骑常侍薛莹卒。或谓吴郡陆喜曰:莹于吴士当为第一乎?喜曰:莹在四五之间,安得为第一!夫以孙皓无道,吴国之士,沈默其体,潜而勿用者,第一也;避尊居卑,禄以代耕者,第二也;侃然体国,执正不惧者,第三也;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第四也;温恭修慎,不为诌首者第五也;过此以往,不足复数。故彼上士多沦没而远悔吝,中士有声位而近祸殃。观莹之处身本末,又安得为第一乎!

点评:这一大段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做事态度。在孙皓营造的残暴环境下该如何做人做事。首先,最优方案是潜龙勿用。勿用不是永远不用,而是暂时选择厚积,待未来有机会,有适宜的环境时薄发!第二种方案是主动请辞高位,找个能养活自己的位置低调地活着,也叫大隐隐于朝。第三种方案以国事为主,敢于范颜直谏,有性命之忧。第四种是小心谨慎,合适机会说句公正的话。第五种做自己,不谄媚,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一边静静地待着。

隐居

原文: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四年(癸卯,公元二八三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左仆射,下邳王晃为右仆射。晃,孚之子也。戊午,新沓康伯山涛薨。

帝命太常议崇锡齐王之物。博士庾-、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上表曰:昔周选建德以左右王室,周公、康叔、聃季,皆入为三公,明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轻也。汉诸王侯,位在丞相、三公上,其入赞朝政者,乃有兼宫,其出之国,亦不复假台司虚名为隆宠也。今使齐王贤邪,则不宜以母弟之亲尊居鲁、卫之常职;不贤邪,不宜大启土宇,表建东海也。古礼,三公无职,坐而论道,不闻以方任婴之。惟宣王救急朝夕,然后命召穆公征淮夷,故其诗曰:‘徐方不回,王曰旋归。’宰相不得久在外也。今天下已定,六合为家,将数延三事,与论太平之基,而更出之,去王城二千里,违旧章矣。’-,纯之子;暾,毅之子也。-既具草,先以呈纯,纯不禁。

点评:群臣再次请求留下司马攸。

原文:事过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志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室之隆,其殆矣乎!乃奏议曰:古之夹辅王室,同姓则周公、异姓则太公,皆身居朝廷,五世反葬。及其衰也,虽有五霸代兴,岂与周、召之治同日而论哉!自羲皇以来,岂一姓所能独有!当推至公之心,与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国久长。是以秦、魏欲独擅其权而才得没身,周、汉能分其利而亲疏为用,此前事之明验也。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

点评:曹志太直白了,直接说司马炎想大权独揽!甚至说这样做会危及到西晋的国运长短,哈哈。

原文:帝览之,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且谓:博士不答所问而答所不问,横造异论。下有司策免郑默。于是尚书朱整、褚等奏:志等侵官离局,迷罔朝廷,崇饰晋言,假托无讳,请收志等付廷尉科罪。诏免志官,以公还第;其馀皆付廷尉科罪。

点评:终于把司马炎搞急眼了,动粗!

原文:庾纯诣廷尉自首:-以议草见示,愚浅听之。诏免纯罪。廷尉刘颂奏-等大不敬,当弃市。尚书奏请报听廷尉行刑。尚书夏侯骏曰:官立八座,正为此时。乃独为驳议。左仆射下邳王晃亦从骏议。奏留中七日,乃诏曰:-是议主,应为戮首;但-家人自首,宜并广等七人皆丐其死命,并除名。

点评:事情总有个了结,也终要有人承担惩罚和责任,就这样吧。算是很好的结局了。司马炎的宽厚不是浪得虚名。

原文:二月,诏以济南郡益齐国。己丑,立齐王攸子长乐亭侯-为北海王,命攸备物典策,设轩辕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之副从焉。

点评:皇权没机会了,给个皇帝副车开着玩玩吧。司马攸本就没有机会。首先汉人王朝传统,传子不传弟。其次司马攸在伦理上已经过继给司马师,虽然血缘上他和司马炎亲兄弟,但是伦理上只是堂兄弟。只是因为司马衷太过白痴,所以大臣们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些。

原文:三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齐献王攸愤怨发病,乞守先后陵。帝不许,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河南尹向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德望者少;齐王臣居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也。帝不纳,雄愤恚而卒。攸疾转笃,帝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其无疾;辞出数日,呕血而薨。帝往临丧,攸子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诏即诛医,以冏为嗣。

点评:(1)后世慧琳和尚曾对刘义康说:恨君不读万卷书。自古皇权不容别人染指,被立为太子的亲儿子都不行,何况弟弟呢?前史多少案例,扶苏、刘长、刘据、曹植等等,数不胜数,司马攸应该读过他们的历史,司马攸应该也清楚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绝境的。为什么不退一步呢?有人劝他退吗?反倒都在劝他进!可见在你的名利之途上,不停地催促你前进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告诉你适可而止的却一定是你的贵人。不由得想起曾国藩的故事。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时,多少人劝他继续前进,甚至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亲弟弟曾国荃也劝他染指帝位。曾国藩止步了,他甚至怀疑自己的亲弟弟是借他的手达到自己的野心,因为他的儿子是读书人,而亲弟弟可是跟着自己杀出来的将军,细思极恐!

(2)希旨,皇帝身边人从来都很聪明,皇帝想干的大事,怎么强调他们也不一定能搞得明白(装糊涂),可是皇帝如果想干点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往往什么都不用说,他们就已经搞得清清楚楚(再装就会丢脑袋)。怎么回事呢?权谋、权力的自私性,这是每个人的共性,无论是谁站在最顶端都会怎么做,所以大家都会看得很透彻,但是谁也不会说出来,这就是希旨二字的微妙之处。皇帝什么都没说,可是御医们众口一词地说着假话,就怕司马攸死的晚。司马冏知道又能怎样?不敢指责司马炎,只好说是御医的错,当然事实如此,就是御医的错!因为司马炎什么都没说,所以御医成了背锅侠!

(3)中国历史上这种神仙打架,殃及池鱼的事情数不胜数,御医们是最悲哀的,皇帝让你做了吗?没有!不做行吗?不行!做了能得好吗?得不到!永远不能翻身,如果碰到有情有义的皇帝,也许他老人家在某个瞬间在内心深处,可能会感谢御医曾帮自己解了大难,但是皇帝也只能是想一下而已,不能有任何表示。

(4)引申一下,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现象。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大家都选择性当做耳旁风,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神奇!

原文:初,帝爱攸甚笃,为荀勖、冯紞等所构,欲为身后之虑,故出之。及薨,帝哀恸不已。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攸丧礼依安平献王故事。

点评:情感与理性之间的转换!

原文:攸举动以礼,鲜有过事,虽帝亦敬惮之。每引之同处,必择言而后发。

点评:如此,怎能不让司马炎忌惮!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