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常出现一个地名叫幽州,贯穿始终都是挺重要一个地方,但是在现代地图上查这个地名,没有叫这名的的一个具体地区。
古代三国时,幽州的行政区域划分是现在的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范围很广。但幽州的面积经过历史洗礼,逐渐缩小,到了魏晋,幽州已经远不如从前那么大了。
幽州在《周礼》中的记载是: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记载: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古代,中国有很多个代称,九州便是其中之一。先秦时期的典籍《尚书·禹贡》中,九州又名:汉地、神州、中土、十二州。前三个名字都很耳熟,尤其是神州和中土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
中土自古指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汉人建立的王朝,都以中原为中心往四周辐射;汉地是汉人建立的王朝,与九州连用,叫汉地九州。汉朝开始,汉地又成了汉族地区的代称。
十二州,是由九州分出来的。汉族人民自古便有很强烈的民族地域观念,将汉族人居住的这大片土地分成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区域。冀州的基础上有分出了幽、并、营,扩展成了十二州,这十二州从战国时期开始用。
每朝每代的行政区域划分都会变化,幽州的范围也会便,但它的核心地点没有变,那就是北京。
幽州在古代是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隋唐时,幽州是北方的军事重镇,还是交通中心。隋炀帝年间,他将幽州改名为涿郡,在那建了行宫,并乘船自江都行到涿郡。
隋朝征高句丽时,涿郡是屯兵放粮的重要基地。隋朝后来修了条大运河,以便更方便地将战备物资从江南运到北方。
到了唐朝中期,皇帝设置了幽州节度使,以便控制北方的少数民族造反。
为何总是成为叛军根据地?
东汉初、唐朝初期和中期,都曾有叛军在幽州起兵造反。
史上叛军在幽州造反成功唯一的案列,是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侄子朱允炆皇位的叛乱。朱棣是造反成功并登上皇位的藩王。
幽州地理位置靠北,看似跟中原没啥关系,它却是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北方的少数民族想入侵中原,必先占领幽州,以幽州为跳板获取中原。
北方地区自然条件自古艰苦,在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为生,想从事农耕,必须南迁,霸占土地肥沃的中原。
幽州靠近燕山、阴山、大兴安岭,山地多,刚好作为防御北方铁骑的天然屏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带的战略重要性。中原王朝根本不敢失去幽州这个门口地区。
宋朝赵匡胤在位时,就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跟幽州又有什么关系呢?把名字换成幽云十六州是不是觉得亲切多了。还可以叫它幽蓟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指的就是,以幽州为中心的北方的十六个州,包括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中心地区恒古不变的是是北京天津与河北。
但是宋朝直到到灭亡都没把这地拿到手,还经常被蒙古人与契丹人揍得鼻青脸肿,再后来蒙古人打赢,元朝取代了宋朝。
直到朱元璋这个铁血皇帝出现,命徐达和常遇春为帅,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扬眉吐气地将宋朝多年拿不下的幽云十六州收回了汉人的手中,并推翻了蒙古人多年对汉人地区的统治。
幽州作为连接北方与南方的过度,它是农业也发达,畜牧业也不差,结合了两边的优点。
幽州的粮食产量不比南方地区差,幽州还盛产马匹之类的重要军事物资。幽州还是个多民族的混居地,这里的人跟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善骑射。
战马和善骑射的人都有,所以控制幽州不仅是控制中原地区的大门,也是控制这里的战略资源。
农业产区、交通要道、军备资源储备地、兵力资源重要来源等等。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幽州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由于多民族混居。幽州的民风还彪悍。
东汉末年,公孙瓒从幽州招募了一批身强体健的士兵,组建了一直战无不胜的精锐铁骑——白马义从。正是这支铁骑,助本事实力都不咋样的公孙瓒在三国打下一番作为。
因为幽州人文、地理的双重独特性,不太容易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一有叛军起兵反中原政权,这里的人就积极响应,自然成为叛军的根据地。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