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说黄家驹不会唱歌(周杰伦黄家驹事件)

抒情君 17

随着大湾区文化获得广泛关注,芒果台也准备趁热打铁,上马一档港乐版我是歌手。这让很多人充满期待!毕竟,曾经繁荣的港乐时代,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啊,二、三十年后重温经典,谁不喜闻乐见呢。

当年的港乐盛况,那真的可以说是巨星荟萃、金曲如云,这本是华语乐坛史上最让人骄傲的一个时代;但到了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透明化,很多人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我们都是听着日本歌长大的孩子,因为当年那些港乐金曲,大多数都是翻唱自日本的。

知道真相的我们顿时有些黯然,就在这时,以原创为大杀器的周杰伦横空出世,恰好填补了许多人内心对华语乐坛自豪感的缺失。于是周杰伦迅速封神,引领了整个21世纪的华语乐坛。

其实,在当年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也曾经出现过一位可以引领时代的人物,只是当时有日本这个港乐后花园,他的存在完全不被重视,反而遭到排挤,最终远赴日本发展,并不幸客死异乡。这个悲情人物就是黄家驹,也是如今很多人心目中的华语乐坛神级人物。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香港乐坛会大量翻唱日本歌曲呢?

说到底就是两个字——旋律

是的,我们可以自己编曲,可以自己填词,但是没有好的旋律,就没有一首歌的诞生,好的旋律也是一首歌可以广泛流传的根本所在。恰恰日本的旋律非常出色,音乐圈有句话叫旋律在日本,和声在欧洲,节奏在非洲,可见日本音乐人在旋律方面确实非常独到。日本当时是很成熟的音乐市场,比香港这边至少早10年以上。

《千千阙歌》、《飘雪》、《后来》、《风继续吹》、《容易受伤的女人》、《月半小夜曲》……哪一首不是以出色的旋律取胜。虽然翻唱的中文版与日语原版在编排和歌词都不一样了,但你一听旋律,大概就能判断这首歌能火。所以当时争相翻唱日本歌曲,成了香港歌手走红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甚至出现了两位天后争唱一首歌的情况。

翻唱盛行的年代,说中岛米雪养活了大半个华语乐坛,其实一点也不算夸张。当然,中岛米雪只是一个代表,比如还有玉置浩二等。

但是,翻唱到底好不好呢?

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旋律就好比是手机、电脑的芯片,或汽车的发动机,而我们自己所填的歌词,就相当于外壳等非核心部件。在歌曲创作方面,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只能依赖进口,然后在香港组装一下进行售卖。但只要卖得好,市场一片繁荣,当时并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那时的香港乐坛,也并非没有好的旋律写手,但不多,比如许冠杰,就是以原创奠定了粤语流行歌坛的里程碑;老一辈作曲家顾嘉辉,创作了大量经典影视音乐;陈百强、谭咏麟和张国荣等巨星,也都具有一定创作能力。从80年代后期起,以黄家驹为创作核心的BEYOND乐队,更是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港乐原创的大旗……

但相比遍地是歌手的香港乐坛,本地原创产能远远供不应求,所以只能引进日本的旋律。恰巧日本旋律的货源足、质量优,这就成了香港乐坛天然的后花园。也正是因为有日本这片后花园,所以香港还需要重视原创吗?不需要。本地创作人和原创歌手、乐队会受到格外尊重吗?不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香港乐坛没人会在乎原创,最大的排面永远只属于偶像。

而黄家驹,恰是这个年代、这个圈子的一个异类,他对原创的执着,对偶像炒作风气的排斥,让他与娱乐圈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愤怒之下,他不留情面地批判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这话现在听来震耳发聩,但当时被警醒的人不多,可能很多人还觉得他只是自己不够红而酸吧。

黄家驹和周杰伦一样,都是有超强的旋律创作能力,也就是华语乐坛中少数掌握了流行音乐核心技术的人。只有这种音乐人多了,并得到重视,才可能改变旋律依赖日本的被动局面,而不是靠几个所谓的词神词圣。

但为什么周杰伦能引领21世纪的华语乐坛,黄家驹却没能改变80-90年代的香港乐坛呢?这就是黄家驹的生不逢时了。

21世纪前可以靠翻唱日本歌曲,滋养整个华语歌坛,以短浅的眼光来看,原创音乐人可有可无,只要几个填词人即可;而21世纪后,已经很少有人翻唱日本歌曲了,翻唱也很难走红了。从此原创被重视,原创歌手得到极大尊重,不只是周杰伦,包括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各路原创歌手纷纷崛起,迎来了华语乐坛原创的春天。

试想一下,如果把周杰伦放到黄家驹那个港乐年代,他能成为华语天王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黄家驹放到周杰伦的这个时代,他还会那样憋屈吗?还会远走他乡吗?

香港乐坛走向盛极而衰,这不是偶然,就跟我们的科技行业是一样的,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重要部件一直依赖进口而不注重研发,哪怕当下产品卖得再好,都不用高兴得太早,总会有被卡脖子的一天。

研发是科技之本,而原创是流行音乐之根,当年黄家驹们试图为香港乐坛捍卫这道根基,却遭到主流乐坛的无视和排挤。以他们的能力,本该是引领一个时代的音乐人,最终却成了很多人口中在香港混不下去了沦落到日本混饭吃的一位二流乐队主唱。加上命运使然,最终,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而在黄家驹逝去的几年后,短视而自大的香港乐坛也终于走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这难道不就是因为只重偶像文化、缺乏原创根基带来的恶果吗?

近20年来,粤语歌日益被边缘化,而通过音乐平台的粤语金曲榜,我们大概看到了还有哪些粤语歌曲在被传唱着。极其讽刺的是,BEYOND的作品常年在榜单前50中占到近10首,前10中能占到2-3首,令人吃惊!

这就是当年不受待见的BEYOND和黄家驹,生前是港乐弃子,死后成港乐排面,这种在华语乐坛史上绝无仅有的生死对比,让人无限唏嘘。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