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呢_冬至的时候吃饺子寓意

抒情君 9

今天冬至,该吃饺子了。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北方,不光冬至吃饺子,凡过年过节都要吃饺子。为什么北方的节日都变成了饺子节?最近看了《北京晚报》一篇文章,大体明白个中缘由。

有一种传说,饺子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可治冬天冻耳朵。相传张仲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在南方,冬至要吃馄饨或者汤圆。

饺子是传统美食,一般认为,饺子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是草原民族将肉 主食这种快餐法带入中原的。在唐代,类似饺子的食物有馒头、馄饨、牢丸、饆饠。

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中提到过樱桃饆饠。

早期馒头是有馅的,宋代俗称包子。古人有时也称饺子为水馒头。

早期馄饨、饺子是不分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唐代馄饨以汤清如水为美。

在我老家,饺子叫水饺,是饺子和汤一起吃的,就像馄饨、扁食一样。我猜这或许与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之有关,他们在唐朝先后入闽主政,水饺、馄饨、扁食这些美食有可能是他们由中原带入福建的。

扁食的俗称有很多,广东一带纳入馄饨的范畴,福州、沙县小吃称之为扁肉,闽南地区的人们称之为扁食。它与北方的馄饨比,个头要小得多。

到了宋代,饺子普及,开始冬至吃饺子。其原因,一是宋代发行的纸币叫交子,人们为了图吉利,把面食做成元宝的模样,称为角子,寓意吉祥多福,富贵多财。二是宋无宵禁,夜市繁荣。夜市靠快餐,角子很快就风行了。饺子虽普及,但依然馄饨、饺子、饆饠、牢丸等不分。凡是有馅的都称为角子。

到了明清,中原口音变化,角子变成了饺子。清代有《燕京竹枝词.水饺》 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 说明清代春节吃饺子已成风俗。

皇家春节吃饺子,冬至也要吃饺子。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冬至则是: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 ‘冬至馄饨夏至面’。 这里说的饺子和馄饨应是同一物,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国时,北方年夜饭必吃饺子。据《重修滑县志》:老妇及小儿夜半不寐,围炉嬉戏有至更者,谓之守岁,夜半食馄饨,谓之填穷坑。 依然是饺子、馄饨不分。

饺子能够上位,是皇家、商家、民间共推的结果。而文化的需要最终将饺子从食物升级为传统。自古以来,新年仪式都是对创世神话的象征性表演。在没有饺子之前,人们用吞鸡蛋模仿天地诞生。饺子比鸡蛋更美味,又符合中国人万物混沌,盘古开天地的观念,一吃饺子,就会有天地重开、别开新境的感觉。渐渐地吃饺子等新年仪式弥漫到所有节日中,于是所有的节日都是饺子节了。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这么重要的节日,当然是必吃饺子的。

今天冬至,您吃饺子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