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都南京,陷入两线作战,顾此失彼,活活被耗死
南京,号称虎踞龙盘,有长江、紫金山、钟山等险要天堑,其丰富之物产又为城中居民提供源源不断之物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在此建都,而后北伐中原,一举推翻元朝。然而,南京并非理想定都之处,朱元璋就曾想过迁都,可惜未能实现,最后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确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也是其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了,这并不是从历史的经验出发立论,说什么定都南方,容易被北方政权消灭之类的套话。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错误是,军事上陷入两线作战局面,顾此失彼,疲于应对,活活被清朝耗死。可以说,这是一个战略性错误,若不能及时纠正,赢得胜利之机会非常渺茫。
纵观定都南京后11年,太平天国的军事上斗争都是围绕着守卫南京,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维护天京安全这问题上,从而束缚了手脚,错失战机。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随后分兵北伐、西征,两场军事行动之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天京安全。
北伐,目的是阻止清军南下,为西征顺利进行创造条件;西征,目的是夺取长江中下游广大产粮区,为天京提供物资供应之同时建立战略屏障。结果呢?北伐惨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猛将要么阵亡,要么被凌迟,搞得全军覆没;西征呢?算是有所斩获,可因兵力缺少,没能及时扑灭湘军,反而一步步壮大了这些掘墓人。就此而言,定都南京算是军事上的一大错误。
1856年3月,翼王石达开在樟树镇击败周凤山湘军陆师主力,太平军趁机夺取江西各州府,控制了全省八府四十七县,将曾国藩围困在南昌孤城。此时,韦俊在湖北武昌击毙湘军二号人物罗泽南,湖北湘军士气衰败;胡以晃、黄玉昆在萍乡一带击败刘长佑,湖南湘军未能入赣。换句话说,曾国藩已经陷入绝境,若是再努力一把,必定可以攻破南昌,活捉曾国藩。
只要曾国藩一死,湘军内部自然会分裂,慢慢沦为一般性的团练武装,不再成为大患。很可惜,吉尔杭阿、德兴阿、向荣、张国梁等统率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等乘机围攻天京,并派红船拦截江面,阻断天京粮草供应。
此时,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等立刻从安徽战场东征,胜败未分,呈僵持状态。为此,杨秀清只好下令让石达开率翼殿兵马东征,一起摧毁江南大营,曾国藩就此逃过一劫,后患无穷。此后,陈玉成、李秀成中兴太平天国时,同样陷入两线作战局面,时时得回援天京战场,错过了许多次翻盘之机会。
二、错误的分兵北伐、西征,两线均不顺利,错过灭清之机会
在兵力不足之情况下,同时分兵北伐、西征,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李秀成在自述中谈到的十误中,其中四误与北伐、西征有关,即是:派林凤祥分兵扫北、曾立昌北援、秦日纲北援、林绍璋湘潭覆没。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四次军事行动可谓是大错,不但损失众多精兵良将,而且还错过了灭亡清朝之绝佳机会,胜负之天平由此慢慢改变。
定都南京时,太平天国可投入战斗之武装力量最多10万,所谓的60万大军包括家属,不能全算战斗力量。这10万人多不多呢?从清朝兵制看,如果这10万人能够同时投入战斗,就非常多了,可以碾压清朝任何一个军团,况且清军此时又腐朽透顶,战斗力低下。
想当年,康熙大帝亲征噶尔丹,投入战斗兵力的也就6万余人;雍正年间,傅尔丹、岳钟琪常年与准噶尔部斗争,手中兵马共六万,岳钟琪4万屯驻巴里坤,傅尔丹2万屯驻可科布多,这已经是清朝可用兵马之极限了。当傅尔丹轻敌冒进,在和通泊之战被小策棱敦多布几乎全歼时,雍正便对蒙古议和,暂时休兵。可以说,清朝投入战斗之机动兵力不多。
太平天国拥兵10万,如果同时投入某一战场,要么北伐、要么西征,其效果必定大不一样。若是北伐,10万军队攻入北京绝对没问题,毕竟林凤祥2万就能打到天津,吓得咸丰想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而且清朝东拼西凑,才组建出僧格林沁和胜保两大军团,共六万人。
区区六万杂牌兵马,如何是10万虎狼之师的对手呢?若是西征,10万大军也大有可为,拿下南昌不成问题,在湘潭击败湘军,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也不是问题。可惜,太平天国却分兵北伐、西征,将有限的兵力三分到两个相互不能支援的战场,代价惨重。北伐失败,不用说,绝对伤筋动骨;西征受挫湘潭,2万精锐阵亡不说,还养肥了湘军。
三、糟糕的扩军行为,大量招收天地会、散兵、游勇、土匪等,军纪败坏
强大的武装力量是战胜敌人,赢得革命胜利之关键,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便是这个道理,毕竟敌人不是慈善家,会拱手让出政权。就战斗力而言,前期战斗力可谓一流,吊打八旗、绿营、湘军不在话下,正如《贼情汇纂》所言:况真贼皆粤人,今到湖湘,都成亡命。自粤西至武昌,离乡既远,退有重兵,无可逃散,其势不得不直前。
事实的确如此,太平军打武昌时,林凤祥带500兵马冲入缺口,追着几千满洲铁骑、绿营一顿乱打;北伐时,林凤祥、李开芳区区2万兵马,居然能纵横中原如入无人之境,不到半年就杀到了天津城下。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殿、北殿、翼殿、燕殿等几大实力派自相残杀,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1857年5月,石达开一言不合就单干,带走近10万精锐,李秀成直言:带走合朝文武,精兵悍将,也不冤枉他。
经此巨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为了解决军事危机,挽救颓势,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人只能大量扩招军队,将天地会、散兵、游勇、土匪等拉进队伍。如此,太平军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素质下降几个档次,不再是劲旅。正如李鸿章在奏折中所说的:未尝习技射,未尝分队伍,未尝知战斗,不甚耐战。其言语对太平军不可谓不轻视,却也符合事实。
除了战斗力不行,这些军队的纪律也很差,革命意志更是谈不上,动不动就几万、十万、十几万兵马向清军投降,而且是毫无受损之情况下请降,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之所以如此,很好理解。新招收的这些兵,成分复杂,平时就经常干些打家劫舍之事,毫无纪律可言;之所以加入太平军,大多是为了生计,为了混口饭吃,谈不上有理想,有追求。
更关键的是,他们不是广西的老兄弟,基本不受拜上帝教影响,革命意志不坚定,一遇挫折便投降。事实证明,太平天国后期投降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是三江两湖人员,如苏州八大降将、程学启、钱桂仁、骆国忠、薛之元、童容海、李昭寿、苗沛霖,等等。
从上述分析可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无疑是失败的,从战略部署到战术指挥,从军事训练到兵员招收,无不是如此。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灭亡,这一点毫无疑义。太平天国不缺诸如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洪仁玕等理性人才。
若是军事上取得胜利,太平军牢牢控制所占领之地盘,他们将能在一个比较安定之环境下进行内部整顿,纠正拜上帝教过于偏激之弊端,从而争取到汉族知识分子支持。如此,太平天国将有望推翻清朝,实现朱元璋式的辉煌。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