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3日,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正式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为纪念馆揭幕。张春贤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切实把老城建成喀什文明的符号。纪念馆展示了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前后,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天山网特别推出《老城新生》系列报道,探寻老城里那些耐人寻味的温暖瞬间。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三《老城巴扎,老城的灵魂》。
喀什老城的巴扎
早晨,初冬的太阳升起在喀什老城的上空,柔和阳光在老城高低不一的老房子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升级改造后,老城还是熟悉的土黄色,更重要的是老城里大大小小的巴扎保留了下来,只要巴扎还在,喀什老城的灵魂就还在。
寸土寸金的老城区里,人们依托巴扎维持着生计。巴扎是老城的脉搏,它的跳动有力支撑了老城的生息。
帽子巴扎、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这些巴扎是喀什老城生命的象征,是老城在历史长路上运转的车轮。如果没有了巴扎,喀什老城就真的没有了灵魂。
周五的巴扎
喀什老城,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分散展开,共有大大小小28个片区。这种星罗棋布的分布没有一点规律可循,在外人看来杂乱无章,但在老城的居民来看,老城的哪一条小巷都能通向艾提尕尔清真寺。
吾斯塘博依路很快热闹起来,数以百计的小贩们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衣服、水果、干果……就在路上一摆,叫卖声此起彼伏,整条路瞬间被黑压压的人群填满了。
吾斯塘博依在维吾尔语中是河边的意思,如今这里是喀什老城最繁华的历史街道。
呈拐尺形的吾斯塘博依路是喀什老城手艺人的天下,几乎占据了老城手艺人的半壁江山,帽子、金首饰、衣服、摇床、乐器、铜器、铁器、地毯……大家在这里各显身手,靠绝活养家糊口,靠绝活让喀什老城不停地运转。
在喀什生活了50多年的学者、喀什市原政府顾问刘学杰在其书中写到:数百年来,吾斯塘博依路就没有安静过,无论春夏秋冬,密密麻麻的店铺里不是叮叮当当,就是嚓嚓咣咣,活跃着一个民族文化最具灵性的细胞。
小伙子买买提江的两篮梨子因为品相差,五元两公斤,叫卖了半天没卖出一斤,可他依旧喊得起劲。
大声吆喝、叫卖的不只是男人,女摊贩们也扯开了嗓子,大声地招呼着做完礼拜正在散去的男人们,鸡蛋、土桃子、帽子、针线……她们爽快地和人交易,然后把折叠起来的整钱、零钱都装进长筒袜里。
也许是受了路中间小贩们肆无忌惮大声叫卖的刺激,路边干果店的老人也大声吆喝起来,原本15元一公斤没人问津的葡萄干10元处理,很快围拢了不少人。
随着从艾提尕尔清真寺走出的人们逐渐散尽,混乱吵闹了一个多小时的吾斯塘博依路也逐渐归于平静,这条千年古街又交还给了沿街的店铺。
《老城新生》系列报道之一:喀什老城的新生
《老城新生》系列报道之二:喀什老城里的时光
《看新疆》喀什的改变和新生
喀什老城的巴扎
帽子巴扎
在喀什老城,有两个帽子巴扎,一个在艾提尕尔清真寺旁的吾斯塘博依路,一个在与艾提尕尔广场一路之隔的亚瓦格街道托尔亚瓦格社区。
第一个帽子巴扎只有15家店铺,而第二个则是在不到200米的小巷里密密麻麻分布了上百家店铺,据说这里是两千多年前古疏勒国王宫大门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帽街——朵帕巴扎。这两条街巷都是喀什老城重点保护的特色街区。
戴帽,在老城人眼里,不仅是防寒或防暑,更重要的是它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而决定的。
老城人无论男女老幼,不分春夏秋冬,都喜欢戴一种四楞的小花帽。这种小花帽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朵巴,是维吾尔族特需商品之一。
雪白如玉的俄罗斯银狐皮、哈萨克斯坦的水貂皮、西如蚕卷的库车羔皮……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这里几乎荟萃了所有的制帽材料,所有样式的帽子和喀什帽子工匠的最高技艺,那不紧不慢的加工过程和市场内弥漫的散淡气氛别有一番韵味。
每一个店铺都有各自的特色,阿巴斯帽铺的水獭皮帽子不沾水,玉拉尼的库车皮帽子的毛就像是蚕丝卷,还有吐尔逊老人的小花帽让你怎么摔都不变形……
祖传的制帽技艺是外人无法仿造的,就算可以仿造,但行家一看就知道,哪家是原装,哪家是盗版。
22岁的米热阿迪力•马木提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祖传的制帽手艺,作为家族的第9带传人,他说这些年老城改造后随着旅游的兴起,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
而60岁的买买孜阿吉木•阿卜杜卡德尔就像上班一样,每天从城郊赶往租的不到两平米的小店,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45年。
作为祖传的帽子手艺的第六代传人,他清楚地知道这门手艺就要在自己手中失传,因为3个女儿谁也对这不感兴趣。
帽子巴扎不会消失,除非维吾尔人不戴帽子了!但包括买买孜阿吉木在内,帽子巴扎上的这些身兼帽子制作和买卖的维吾尔人都这样认为。
花盆巴扎
在喀什老城的东门附近,有十多家卖花盆、陶器的店铺,就在路边的坡上摆放、展示着各种花盆、陶器。这就是喀什老城久负盛名的花盆巴扎,在这里已经存在了上百年。
花盆巴扎与喀什老城土土陶手工艺人居中居住的高台民居一路之隔,相距不过百米。那里的土陶艺人们的作品,就近在这里售卖。
花盆巴扎作为老城改造的五个试点片区之一,土坡上破旧的房屋被拆除后建成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还是土黄色,土坡也被保留,土坡上的一课老桑树也被保留下来,它的枝干穿过沿街房屋的屋檐,成了一道风景,它就是花盆巴扎的一个标志。
这里的居民上百年来居住、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传统巴扎模式保留了下来,生活还在继续。
只是,改造后的东门成了名副其实的有门的东门,这里还有了广场,竖起了一个钟楼形的老城改造纪念碑。
几年前在这里卖花盆的老人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做生意的头脑更灵活,知道怎么对游客,怎么对当地人喊价。
年轻人们从小跟着父辈在这里卖花盆、陶器,如今他们已经接过了父辈的生意,就像他们的父亲从他们的爷爷那里接班一样,家族的生意一代一代还在延续。
与以前不同,花盆巴扎的生意很好,那时喀什养花的人都到这里买花盆,但现在喀什养花的人都是连花带盆一起买,这里的生意基本上靠外地游客照顾,游客们是为了收藏这种手工作坊里生产的陶器,他们看重的是陶器的手工。
涂了釉彩的陶器、没有着色的土陶、机器加工的花盆……更多的是迎合游客的喜好。他们是地道的巴扎人,批发了这些东西,然后在这里卖,赚拍档子(维语:利润)养活一家人。
花盆巴扎并不只卖陶器,卖啥的都有,水泥、馕、烤包子……相比卖花盆陶器的店铺,一家卖烤包子的店铺,因为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经光顾过而生意火爆。
这家店的老板是精明的商人,第一个完成改造,第一个开起了烤包子店和饭馆,一大家子都在这里忙活,日子过得滋润。
喀什老城的巴扎
坎土曼巴扎
进了喀什老城东门,就是老城著名的古街巷阿热亚路。阿热亚路从东向西弯弯曲曲伸入老城,北面是阔纳代尔瓦扎巷、恰萨巷、欧尔达希巷等古老幽深的巷子,它们合围起一块不到0.2平方公里的区域,便是喀什城500年前的肇始之地。
阿热亚路上近500米的街道,就是老城曾经的坎土曼巴扎。
这里是最嘈杂的街道,除了铁锤敲打的叮叮当当的响声不绝于耳,还有电锯、机床、电焊等发出的刺耳的噪音。
坎土曼巴扎的每家店铺前,都挂满各种铁质成品,用来展示和吸引顾客,店铺既是加工作坊又是销售店。
据说这里曾是古城的士兵们修理兵器的地方,后来成为加工坎土曼的地方,并因此得名。 再后来,这里制作的铁东西越来越多,从老城一扇扇斑驳脱漆木门上的铁环,驴蹄子上钉的铁掌到拖拉机拖斗,市场里能买到的铁家伙,这里都可以仿制,市场里买不到的东西,这里也能制作。
28岁的玉素甫江•吐拉甫在一个店里打工,每月他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顾客在这里既可以买现成的,也可以要求现场加工,这样就可以目睹这种传承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维吾尔人手艺。
而游客也可以在这里似穿越历史能看到传承了数百年的维吾尔铁艺加工全过程。
55岁的买买提明•赛买提在坎土曼巴扎经营着一家骡马店,过去进城的人都赶着马车、驴车。人进城交易,牲口寄放在他家的骡马店喂养休息,晚上人也住店里,再顺便到铁匠铺给驴马打个新掌子。
改造后的坎土曼巴扎变了样,路宽了,沿街低矮破旧的土房子改成了整齐宽敞的店铺,买买提明是骡马店第五代传人了,现在没了马、驴,住的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成了廉价的旅馆。
以前住一晚上2块钱,现在住一晚上5块钱。买买提依明说,改造后住的人多了,条件改善了,一家人的收入也提高了。
6年前,坎土曼巴扎试点改造时,正是麦麦提依明等居民出于对政府统拆统建方案的不满,经过协商,才促成了喀什老城改造一户一设计的理念。
同一条街上不远处的速8连锁酒店,价格是骡马店的10倍甚至20倍以上,住的是外国游客。
买买提依明也已开始考虑,等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少了,骡马店要打造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旅馆,吸引游客入住。买买提依明的儿子已经把骡马店的信息传到了网上,以后他也要学会上网做生意。
巴扎是老城人的生命
如果说农田是农民的生命,那么在寸土寸金的喀什老城,巴扎则是老城人的生命。老城人没有地可种,只有靠巴扎。喀什当地一位维吾尔族学者说。
对老城人来说,巴扎像一座淘不尽的金山,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逢到喜事去巴扎,心情烦闷去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
不做生意没脸面,老城里的一位耄耋老汉连路都走不动了,还执意要到巴扎上摆摊。
只要去巴扎,就能赚几个钱,只要去巴扎,心底就踏实,只要去巴扎,一切都不愁…… 在这里,巴扎象征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巴扎,体现着只属于喀什老城的一种特色。
作为维持老城居民生计的承载,大大小小的巴扎,在喀什老城改造中被保留,成为老城以人为本改造的真实写照。
刘学杰曾如此解读巴扎:喀什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喜欢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但喀什人凑堆,却不乱分寸,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上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分门别类,划行规市。
他说,巴扎就像喀什人的一棵摇钱树,由小到大,聚少成多,由疏到密。喀什人的巴扎意识随着巴扎的成长而成熟,且在古今的交替中,在智慧和愚昧中书写历史,最后走向繁荣。
巴扎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是喀什生活的号召者,组织者、塑造者,它以它看不见的神奇的手,千年以来持续地雕塑着喀什,让它成为中亚大地上一座独一无二的城。
如果没有了巴扎,喀什老城就没有了灵魂。所以,尽管东门外早已建起了号称中亚第一的现代化的国际大巴扎,但大多数老城人还是习惯在老城里大大小小的巴扎上讨生活。
(记者马少宾 朱翊摄影报道)
喀什老城的巴扎
喀什老城的巴扎
喀什老城的巴扎
喀什老城的巴扎
傍晚,落日余晖散尽,盘旋在老城上空的鸽子也陆续归巢。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