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亦作 咬文啮字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不求甚解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过分的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钻牛角尖、不咬文嚼字。
上面两段是两个成语的标准解释,喜欢阅读写作的朋友肯定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欢咬文嚼字,有的不求甚解。
其实朱光潜老先生针对咬文嚼字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做《咬文嚼字》,此篇文章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我记得高中时还学过,老先生通过一系列的案列来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从《红楼梦》再到贾岛的推敲。并且也说咬文嚼字不是让你钻牛角尖,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确实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这种态度,阅读是体会作者的精神,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我们细慢品读而不是如同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生吞硬咽,而且这种咬文嚼字的态度对我们生活工作是有实质性的帮助的,譬如公司下达的任务文件,只有准确明白的知道了里面具体传达的思想,我们才能高效有序的完成工作,而不是懵懵懂懂的就开始做事,这只会适得其反。
既然阅读都这么需要咬文嚼字那么写作的人更需要字句斟酌,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用字,用词都需要细细考量,比如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中的的没字,在此处读mo,现代有没入一词,指高速有力的进入或穿入某物质。此字把将军臂力之强描写的淋漓尽致,结合全诗,一位勇武非凡且射术高超的将军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如果换做意思相近的字那么我想可能这首诗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了。这只是一个案列,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因为古诗本就注重炼字,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肯定在讲诗歌鉴赏题有讲过。
其实读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其实是支持咬文嚼字的,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词大多数时候表达的意思都是不好的,那么我们再看不求甚解,其实在大多数时候也是个贬义词,要看如何理解。
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文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断章取义是不行的,五柳先生虽然不求甚解,但是每当领悟到了一些真意,便高兴的忘记了吃饭。从这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很重视对文章的理解的,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求甚解又能理解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得咬文嚼字才行。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一家之言,如有错漏,还望海涵。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