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的一个朋友刚结束了一趟西安之旅,她回来就告诉我,老外真的好爱兵马俑。
我当时用鄙视的眼神看着她,人家去西安都是看兵马俑的,你怎么去看老外了?她拿出照片给我例证——真的是有兵马俑的地方,就有老外。
△印度总理莫迪仔细端详着兵马俑/The Washington Post
说来也是奇怪,老外与兵马俑这对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一搜新闻,竟有不少奇奇怪怪的新闻出来:十年前,有个德国小伙子,中文名叫马林。花了一个星期制作了一套兵马俑服,他本来只是想穿着兵马俑服合影留念而已。
可是当看到兵马俑时,除了激动就是激动,便不由自主跳入俑坑,假扮起了兵马俑。
△你能认出哪一个兵马俑是假扮的吗?/YouTube
当被游客发现后,安保人员要求他赶紧撤离,他仅仅保持沉默。最后,安保人员只好把他当作真兵马俑强行带走。
△看他僵硬的身体反应,还真入戏了/Passport Travel
最后,他也解释,自己实在是太喜欢兵马俑才会作出这么荒诞的事情出来。太过喜爱兵马俑做出荒唐事的,可不只是他一个。
去年,兵马俑在美国展出时,一位美国的小伙子也是因为太过喜欢兵马俑,将兵马俑的一根手指带回家了。
△兵马俑被掰断手指/YouTube
老艺术家看完新闻,只觉得莫名喜感。兵马俑在我们国家是一个代表秦文化的象征,它的形象通常都颇为严肃。
可是一掺和上老外,为啥就能产生这么奇特的化学反应?
外国元首也是兵马俑的迷弟迷妹
据新华网报道,自兵马俑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过兵马俑,有的还参观过不止一次,传闻能产生这种外交关系,也正是领导人们对兵马俑实在太过喜爱与好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五次参观兵马俑,在众世界名人参观兵马俑次数上,位列第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参观路径甚至已成为一种外交规格和礼遇,比如,外长级别可从一般路线走下一段阶段,在比较近的一个伸出的狭长平台上观看,而副总理级别以上的要在这个平台铺上红地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的则可以走下俑坑参观。
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现在领导人能够入坑参观兵马俑都要感谢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1979年,丹麦女王参观兵马俑,她看到兵马俑太激动了,提出想入坑参观,后得到工作人员的同意后,还没等来梯子,只身就跳入了1.5米深的坑中。
△第一个跳进坑里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The Royal Correspondent
此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就作出一条规定:以后可以安排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下坑参观。
有了丹麦女王在参观之路的开辟,后面领导人来参观兵马俑,都纷纷入坑。而平时严肃的国家领导人们,在参观兵马俑时,皆化身问题小孩,对这一两千年前的陶俑充满了好奇心。
△1998年,时任总统克林顿携夫人希拉里和女儿切尔西参观兵马俑,还拍了一波儿游客照/Telegraph
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率领一行300多人的庞大队伍,专程从北京飞到了西安,就为了参观兵马俑。当得到授权可以下坑的时候,他兴奋就像小孩,站在秦俑和陶马前,问工作人员:我可以摸摸马吗?
征得同意后,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马背上,从头摸到尾,当手扶在马屁股上的时候,他突然缩回了手,说:它不会踢我吧。
摸完兵马俑,还童心未泯,与兵马俑大玩穿越游戏,走出俑坑时,回头对兵马俑军阵说:解散(dismissed)!
△前美国总统里根与其夫人,在兵马俑面前,俨然一副儿童模样/Getty Images
相较于里根对兵马俑孩童式的好奇,普京的表现就是一个学霸式的好奇。
2004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在参观的途中,不断向陪同人员问各种问题,比如陶俑的鞋子为什么各不相同?陶俑的身后怎么带着两个环鞍马怎么没有脚蹬子?
秦朝的马为什么都不高?铜车马的车轮子上突出的部位叫什么这个部位怎么没有装兵器?
△好奇学霸普京,认真学习脸/Wikimedia Commons
男领导人对兵马俑的历史可能倾注更多的关注,而女领导人将兵马俑当作了一场时尚秀来看待。
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兵马俑参观。默克尔对秦俑的发式、服装很有兴趣。
当听到介绍说,这些兵马俑都是参照当时的秦国士兵来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的装束与士兵的等级有关,不同等级的士兵都有不同的装束,可谓是千人千面。
随后,默克尔指着一个兵马俑的发髻笑称:这个发髻很漂亮,现代男性的发饰太单一了,可以仿效一下。
△默克尔该不会想让德国男性都剪成马的发型吧?/dw
默克尔注意到了发型,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看中了马车。1986年,英国女王参观兵马俑,她对陶马十分感兴趣,说:这马虽然不高大,但是很精神。
在铜车马展厅,女王看到了一辆宫廷马车,她感叹道,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1986年的英女王/Daily Express
老艺术家有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安朋友,他告诉我,他们对于老外这样好奇而激动的情绪感到非常不解。
他说,不要说看到兵马俑激动了,他们小学免费参观兵马俑,也有不少同学请病假不想去,一辈子没有参观过兵马俑的西安人比比皆是。
可能喜欢总要需要距离,有了距离才更显浪漫与神秘。在老外心中,兵马俑不仅仅是一个出土文物这么简单——它代表了一个去远方冒险的故事。
老外为什么痴迷兵马俑?
阿加莎·克里斯蒂有一部小说叫《东方快车谋杀案》,这辆去往遥远东方的列车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它起点于法国巴黎,终点站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这辆去往遥远东方的列车,最远也不过近东地区。
△远东、中东、近东这几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近东通常是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包括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南部,而中国则为远东地区/SlidePlayer
欧洲文学中对于近东的描写充满了神秘而浪漫的异域特色,最为经典的形象就是吉普赛民族。
吉普赛民族的浪漫化描写恰好也印证了欧洲人对遥远东方的感觉,在他们心中,东方既神秘又浪漫,散发着原始与野性的味道,热情天真又纯洁。
△《巴黎圣母院》的爱丝梅拉达就是一位来自异域的吉普赛女郎
热爱冒险的欧洲人向往神秘的东方,但他们对东方的想象仅仅止于近东,对于更为遥远的远东地区,他们渴望观看,却碍于遥远的地理距离,无法触及。
因此,远东中国——这个遥远又未知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有神秘地区的吸引力,也有未知区域的恐惧情绪。
而揭开中国这层神秘面纱的《马可波罗游记》,致使远东中国有了另一个标记——这是一个富庶的、遍地黄金的地方。
△马可波罗一行朝见忽必烈/AKG
冒险家哥伦布也承认,马可·波罗的书引起了我对东方神秘的向往……在我的航行中,很多次是按《马可·波罗游记》里说的去做的。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特使团管家约翰·纽霍夫东游归国后,将旅途中的各地见闻,并描绘了大量速写,图为其中一幅/华声论坛
遥远而神秘、未知而恐惧,这两个欧洲人对远东中国的印记,一直延续至今,也影响了欧洲人对兵马俑的印象。
这在美国电影《木乃伊3》也找到了踪迹。在电影《木乃伊3》开头几分钟中,渴望探访兵马俑陵墓的冒险家眼中的兵马俑——壮观、美丽,但也危险重重。
你在陵墓的每一步,一不小心,都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或被乱箭射死。因此在探访的过程中,你都必须屏住呼吸、全神贯注,一步都不敢疏忽。
在老外冒险家眼中,兵马俑是一个危险的、一不小心便要丧命的代名词。
另外,陵墓中的兵马俑在老外眼中,还是一支真正的军队——虽然只是用陶泥制作而成,它们身上蕴含了真正的力量,是危险而不可触犯的。
甚至在电影的最后,这些陶俑直接幻化成一支真正的军队,外国人对兵马俑之于国家象征,不言而喻,其敬畏之心油然而起。
《木乃伊3》中呈现出来兵马俑的文化隐喻,恰好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老外对兵马俑这么迷恋?
因为兵马俑身上混合了新航路开辟之前,老外祖宗对于远东中国的全部想象——既神秘又危险。
因此,当欧洲人看到兵马俑的时候,可能跟同你我一样,并非真的对秦历史多么的热爱与好奇,或许只是满足一种冒险的感觉。
这种冒险的感觉,是来自祖先曾经无法完成的事情,是浪漫冒险梦的延续。现在,他们怀着一种对东方的朝圣心态来到这里,完成了一个孩童般的探险旅程。
△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探险/Remocontro
网红只是落寞兵马俑的保护色
很多人对兵马俑的记忆,还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句——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也仅此而已。
△语文书上的兵马俑
老外对兵马俑迷恋的荒诞事迹,唤醒了我们对兵马俑的关注,突然发现,兵马俑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景点,它还是一个老上头条的网红国宝。
然而,国宝兵马俑的文创之路,却走得充满争议。
今年年初,一组矗立在钟楼附近的秦俑发光人脸引发关注。这个兵马俑人脸灯光互动装置,采用3D建模技术,游客可以免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在兵马俑内部操作室扫描后,将自己的面部显示在兵马俑的面部。
这个人脸毫无美感,甚至可以讲非常恐怖,上线没多久,便被强制撤下了。
△图/PlayTube
没多久,兵马俑巧克力刷遍朋友圈,因大玩限量版营销手段,从38元炒到64元一个。一口吃掉一段历史,这种破坏文物的别扭感,不知是否算创意?
△吃完这些兵马俑,你就是秦始皇/Global Times
兵马俑酒店也曾冲上头条,酒店装潢一律使用兵马俑装饰,熄灯后,在夜光灯的照耀下,兵马俑闪闪发光。
这种创意的开发者,应该没有考虑到,兵马俑背后代表的是殡葬文化吧——不然,睡在陵墓的创意,不会犯酒店禁忌?
还有前不久,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官方预售的手办在淘宝预售,将兵马俑制成一个日常摆设品,兵马俑手办上线后,大受欢迎,一小时后售罄,预售结束后,有黄牛在网上转卖,叫卖价涨了20倍,已经炒到2000元一个。
可是这样的手办,跟换一个形象有何区别呢?兵马俑的文化特点并没有特显出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看到这些层出不穷的创意时,虽然不满,但也承认兵马俑的IP开发之路非常艰难。
有些人或不愿意把带有陵墓文化元素的物件摆在家里或办公场所。这是兵马俑文创遇到瓶颈的主要原因。
老艺术家看到这些文创产品时,不禁觉得有些心酸。兵马俑在全民娱乐的时代,变身恶搞表情包,已经是网红国宝的符号。
我们在看《寻秦记》时,从兵马俑的排阵与布局身上看到了秦始皇的宏图伟略;在看《古今大战秦俑情》时,从兵马俑这里看到穿越千年的爱情……
△《古今大战秦俑情》
如果去到现场仅仅想到的是项少龙的穿越故事以及关于兵马俑的爱恨情仇,兵马俑原来的意味,早就被网红符号的戏谑给消解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才不会想了解兵马俑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寻秦记》
不远千里,来到西安看兵马俑的老外,看到的也是兵马俑——这种神秘的陵墓文化。而也正是这种文化,才让兵马俑保持生命力与神秘感。
而西安人,已经厌烦了西安只有兵马俑的说法,不会因为兵马俑有什么自豪感。去兵马俑成了验证是不是本地人的标志——去兵马俑的,不都是外地人和外国人吗?
活化兵马俑当然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一种文化都适合彻底娱乐化,让兵马俑就安安静静站在那,不打扰就是最大的尊重。
△图/Wikipedia
参考资料:
[1]《国家地理:中国兵马俑》,美国国家地理历史纪录片,2010.
[2]《盘点: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要都说了啥》,人民网,2015.
[3](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 兵马俑,维基百科.
[5]《木乃伊3》,电影,2008.
【今日话题欢迎留言讨论】
你会去看兵马俑吗?
看过的欢迎分享一下体验
今日作者
项少凤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九行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