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 对偶、 门对、 春贴、 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 押韵)。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学君
一、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1、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所谓平仄也很简单,第1声和第2声为平,第3声和第4声为仄。这是最简单的区分方法。
2、是按照口诀
按照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
3、是含义分
比如,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是按空间大小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对联怎么贴左右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色是仄声),福运齐天赖党恩(恩是平声)。
2、按左右方位分。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
三、对联怎么贴
【对联贴法】正确的做法是背对大门一致的方向时,来说左右!此时左为上联,右为下联。
【编者按】知道什么叫天人合一了吧。
【源远流长】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尊,为大位。所以上联在左边。
【原来如此】古人的竹简、圣旨、诗词等等,从载体的方向看都是从左到右的,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尊卑、哲学和道德观念和思想。
【从对联张贴区分】
1、背对大门,一致的方向的时候来说左右!此时左为上联,右为下联。
2、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按平仄区分】
1、联尾是仄声的为上联,一般为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
2、联尾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是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编者按】抑扬顿挫,自己体会。因为古人很注意韵律、语感的!
【通过横批区分】
1、面对大门。
2、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3、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个例】有些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作对联的,平仄也有例外。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毛泽东手书的柱联,出自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对偶句,上下联的位置就不同。
上联:落霞与孤鹜齐飞,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下联:秋水共长天一色,最后一个字为仄声
觉得本文章对您有用,请多多支持小编,关注转发,谢谢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