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塑像的由来」

抒情君 6

农耕文明成为人类的优秀文明。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经过了数千年艰难困苦的发展,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思想,而同样是由原始人群进化而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其发展轨迹和速度具有巨大差距。与中原农耕文明相比几乎停滞不前,绝大多数停留在半原始状态,并依靠与中原地区进行交换和学习获得进步和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技术不得不进行侵犯和掠夺,通过不断的发动战争或军事行动,来弥补和推动其文明的进步。

在中原文明进入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大多数处在半原始半奴隶制社会,其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相对偏低。在秦汉时期征服匈奴的过程中,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两个民族的斗争,最终被征服,离开北方逃往西域西亚地区。

农耕民族雕像

民族的融合是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进入中原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与中原地区差距太大。这些民族尤其是进入中原地区居住下来的匈奴、羯等受中原文明的熏陶渗透和影响,产生崇敬和仰慕之情,学习吸收中原文化。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王权,启用中原地区的儒生士人,以儒家文化与思想为指导,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进行调整,实行仁政王道,促进了其王国的发展。

游牧民族骑兵

儒家文化与思想的政治实践。匈奴族王国前赵刘渊、氐族王国后赵石勒、羯族王国前秦苻坚、羌族王国后秦姚苌,就是任用饱读经书的汉人做重臣谋臣,如张宾、王猛等采用有效措施壮大政权,建立北方统一王朝。

鲜卑族拓跋珪、拓跋焘,来自于东北的渔猎民族,建立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地区,他们崇敬汉文化,重用汉人。关陇地区即关中陇西地区为北方防卫北魏都城平城的军事重镇,大量胡化的汉族和汉化的鲜卑族人驻扎在关陇地区,形成了以军政合一的行政组织。

先圣之师孔子像

他们受到北魏政权的重视,拥有强大的军队人口物资,他们重视汉文化和思想,并吸引了来自关中、关东地区的经学大儒。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学习和运用相比较先进的文明,而代表中原农耕文明的就是儒家文化和思想,就是两汉时期的五经是儒家经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权威。

东汉末年三国西晋士家大儒豪门大族士大夫,被迫害流放,远离政治核心,被迫避居山林及边远地区。法家、道家、佛家以玄学思想乘机兴起,占据正统地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追随东晋王朝而去,留在北方的是以儒家文化和思想为中心的经学大儒,士人贵族。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国为经学大儒提供了用武之地,提供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帮助和支持。并发展壮大起来。关陇集团的形成,正是北魏重视汉文化的结果。关陇集团本身具有丰厚的经学知识和思想,并依靠其实力收揽吸收大量的汉族大儒士,为汉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系统性的彻底的全面的汉化进程。鲜卑族完全接受汉文化和风俗。他们重用汉人,穿汉服讲汉语,习汉俗用汉制,学儒家经典和礼仪,与汉人通婚。促进儒家经典、及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复兴和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和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