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总有奇怪的眼神_总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眼神不对

抒情君 5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想必这是患者心中的疑问。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并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何老天会对自己如此不公平?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疑惑与怨恨。

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人了解症状存在的意义,并通过症状的存在发现内心深处的冲突与挣扎。

但患者总是觉得自己是症状的受害者,认为只要解决症状,就天下太平。他往往希望治疗师有高明的建议,可以又快又好地帮他去掉症状。就好像到医院看病,和医生说了病情,而医生对症下药,自己只要等着被治愈就可以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寻常的事情上也许行得通,但在心理问题上却行不通,毕竟心理问题带有太多主观情感和潜意识的诉求,我们的理智与客观性往往会受到扭曲,非理性的欲望与要求会主宰一个人的内心。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反思症状的来源、背后的意义,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方法的寻求,如此的努力最后也只能成为一种自娱自乐。

是我的心灵太脆弱了吗?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坚强呢?

我决定去打工,锻炼我的意志品质,就这样硬着头皮去我们小区门口的包子铺干了五天。五天过后学校就开学军训了,这正好符合我的想法,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我在军训时的努力,还被评为了优秀个人。军训期间,食堂招勤杂工,我看到同学在做,我也跟着报了名。不是我家境不好,而是希望通过工作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每天早晨起来,我都会去操场跑步,早饭的时候,我通常就吃两个馒头,或者不吃,我认为饥饿也是锻炼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平时没事的时候我还会去学校门口摆地摊。后来我想到了一些更绝的方法,自己不是好面子,不能接受别人的否定吗?等操场上人多的时候在那里大喊大叫,让别人来嘲笑我,想必这种方法会更好地磨练我的意志吧。虽然别人都以为我是神经病,但为了治疗我顾不了那么多了。就这样凡是我觉得能够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方法,我都尝试过。

要提高心理素质,总要发现自己心理素质差的原因吧,如果不找到问题的根本,只是用一些诸如,大喊大叫、饥饿疗法、暴露疗法等疯狂的方式来提高心理素质只能是缘木求鱼。就好像锻炼一个人的勇气不能用头往墙上撞,毕竟这是傻,而不是智慧。

症状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症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总是责怪症状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却没有醒悟——也许不是症状一直纠缠着我们,而是我们一直不肯放过症状。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所谈到的:神经症病人往往病态地对某一生活情景做出反映,而这一生活情景对一般健康人却并不意味着任何冲突。因此,情景不过是揭示了早已存在的神经症而已。所以,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症状,而在于性格紊乱本身,因为人格的病态是神经症中持续存在,反复发生的现象,而临床意义上的症状却可能不断地变换。形象地说:我们可以说神经症症状并不是火山本身,而仅仅是火山的爆发。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冲突正如火山一样,乃是深藏在个人内心深处而不为人所知的部分

症状的存在只是向我们提出了一种含蓄的警告——我们身上有什么东西已经出了问题,它要求我们彻底地检视我们自己。因此,心理治疗的重点不在于方法的寻求(虽然大部分患者非常热衷于此),而在于病因的剖析。其实社交恐惧症患者诸如,脸红、口吃、对视、余光、表情一类的症状,只是一种人之常情的小问题,只不过因为面子、自尊一类的病态心理作怪,他才因此和症状产生对立。但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及浮躁的中国现状,患者往往容易被各种宣称可以快速有效消除症状的治疗吸引,徒劳地浪费了时间与金钱。但这也不完全是坏事,毕竟有时撞南墙也能帮助一个人成熟,有利于让他醒悟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肤浅的层面上。切记,对心理问题的治疗绝不是闪电战,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持久战,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每个症状的背后都隐藏着患者所没有意识到的隐秘动机。我们总是责怪自己病态的行为或过度的情绪反应,却没有反思:我到底在恐惧什么?我可以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什么?是什么促使病态行为一直维系至今?如果我们能找到症状背后的原因及动机,相信我们距问题的本质会更进了一步,对自己的了解就更深一层。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一位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越是重要的人,他就越担心自己的表现及给对方留下的印象;越是在半生不熟的人面前,他越容易紧张。他整日总是感到好像有一双眼睛在监控着他自己,这双眼睛既关注着他的言行,也同时注意着别人的表情和态度。他谈到这双眼睛似乎是在寻找一种确定感——他不确定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和位置。

因为这双眼睛的存在,他整日紧张不安,当眼睛出现的时候,他只顾关注周围人的一言一行和自己的言谈举止,而这些画面就会在头脑中定格,不断地闪现在大脑当中,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虽然他整日小心翼翼,但却痛苦不堪,尤其是在领导身边或有人以责备性地语气对他说话的时候。

不仅在人际中,在工作和学习中他也总是很着急,急着完成任务。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总是想一下子看完一本书;而工作之后,他也总逼着自己又好又快地完成工作。但越要求自己做好,他的效率越低,他就越加焦虑。因此,他陷入到一个怪圈之中,想努力,却使不出劲;想提高效率,却总是慢慢腾腾;想赢得领导的肯定,却总是不被重视。

治疗之初,他只想让我帮他消除这些症状,之后做回一个正常人。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理解这些症状存在的缘由——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怕,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焦虑。

一双眼睛是一个大问题,在很多社交恐惧患者身上都曾出现过这种现象,有的患者会把这形容为是一台摄像机,总感觉它在监视着自己,就算在治疗室中也是如此,让他无法放松。那么这双眼睛到底来自于哪里?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

他谈到,这双眼睛有两个作用——监控自己与观察别人。当问道他为何如此敏感自己的表现和别人的反映,他突然意识到:也许我这样做是为了获得!

获得,好一个获得——事实上,一个行为要持续存在,那么这种行为一定可以给人带来益处,并且这个益处一定大于他的付出。病态行为的持续存在,一定是潜在的收益比失去的多。就好像买彩票,他可能获得的远远大于他因此失去的,虽然他总是得不到他想要的。

很多人只是关注到自己的痛苦,却没有发现自己潜在的获益。就拿这双眼睛来说,虽然这双眼睛的存在让他紧张和痛苦,但它也可以起到控制自己的表现和别人的看法的作用。这说明,在形象和痛苦之中他选择了形象,而甘心承受痛苦,当痛苦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他难以承受,所以来寻求治疗。不过他来治疗并不是想要放弃形象的维系,而是想要找到既维系形象,又不痛苦的方法,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终将不会如愿。

在眼睛的控制下,他试图表现得更得体,试图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也许结果并不是这样的,但他的初衷却是如此。为了表现得更好,为了博得他人的肯定,他不放过哪怕任何一个细节,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他几乎无时无刻不活在被他人审视的焦虑之中……

当问他为何一定要维系完美形象的时候,他谈到: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他接着谈到:其实,我不仅是想超越所有人,就算是一个人,我都想各个方面比他强……

症状的背后隐藏着如此的动机——超越所有的人,超越所有人所有的方面;讨好所有的人,获得所有人全方位的肯定;做好所有的事,每件事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如此的要求和期待,那么他注定无法接受自己,无法面对现实。毕竟,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做好所有的事情,也没有人会超越所有的人,更不会有人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症状的背后往往掩盖的是各种病态的欲求,而各种病态的要求与欲望交织在一起则是我们自身病态人格的素描。

我们再来看一位患者给我写的信:

我今年20岁,读大二 ,共有8年社恐经历,现在应该是目光恐惧加表情恐惧。患社恐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但小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所表现。小学有个男同学上课一直看着我,时间长了我就觉得有点紧张,可能怕他觉得我不好看而不喜欢我了。

上初一之前的暑假,我在家看小说,并幻想着所有人看见我都眼前一亮,都很喜欢我。可能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意旁边有人走过,感觉会有人看我。所以从初一开始只要有人的地方我就控制不住地紧张,但我总是用微笑掩藏着,可同学却觉得我很奇怪,当我紧张的时候就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这时我就很不舒服,因为我不想被同学发现。有些同学也因为这个原因不喜欢我,甚至还有些人说我恶心,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可能是我紧张时的表情不好看吧。

我自卑,我有完美主义,我希望自己都很完美,能做到镇定自若,很有气质很美丽,我希望大家都很喜欢我。可我都做不到。我变得敏感,有些同学不愿意帮我或者语气不太好时,我总觉得是自己不好别人才这样对我的,我感觉如果我有事的时候,不一定会有人帮我,所以我总是很孤独。当我看到那些人缘很好的同学的时候就很羡慕,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每个自卑的人可能都会用自傲掩藏自己的自卑。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吵架,我说:我如果长得像你那样就可以自杀了。那次以后就有一大群女生找我麻烦,说我吊,要打我。不过这样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不该这样自傲。

有人的地方我就会很紧张,不敢与别人对视,怕别人发现我的眼神紧张,手上脚上经常出汗,有时会嘴角抽搐,有时面对电脑的时候也会很紧张,胸会很闷很难受,不敢视频,上街也会紧张。紧张的时候,我就会尝试想快乐轻松的画面,不过这并不能降低我的紧张。我这个人胆子又比较小,在老师等权威人士面前很害怕,有时在全班面前发言声音会颤抖,越颤抖越紧张。有时别人说了一句:别那么紧张,我就更紧张了,害怕被别人发现紧张以后就觉得我不正常。和熟人好一些,和陌生人会更紧张,因为第一印象比较重要,我又想让别人喜欢我。

她病情恶化来自于暑假的幻想——正是因为她幻想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让所有人都喜欢她,所以她开始慢慢注意起别人的眼光及自己的表现。但如此的敏感不但没有让她表现得更加完美,反倒让她产生了社恐的症状,诸如,表情紧张、不自然、不敢对视一类。

我有完美主义,我希望自己都很完美,能做到镇定自若,很有气质很美丽,我希望大家都很喜欢我。她越是希望自己变得完美,就越恐惧自己紧张与表现不佳,也就越来越不能接受现实中的自己。症状,也正是来源于此。

当一个人在维系主观的完美自我形象的时候,就注定恐惧现实的自我;一个人越活在自我感觉良好之中的时候,就越加恐惧来自于他人的否定,正如经济泡沫一样,这一切只是虚假的繁荣,并且泡沫越大越恐惧被刺破。

这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为何怕人——毕竟,人可以识破他的假装,可以看到那个本不完美的他。所以人成了一种极其可怕的存在,一些患者告诉我,他只和那些不懂事的小孩或极为和善的人在一起才能轻松一些,毕竟小孩不会评判,和善的人不会否定。

由表及里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副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人痛苦,是因为他贪婪;一个人恐惧,是因为他执着;一个人逃避,是因为他要维系——他一直在维系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与生活,他期望自己超越他人,获得肯定,维系价值。正因为他想要获得,所以才如此恐惧失去,进而产生症状。但他所执着的完美的自我到底是一种客观存在,还纯属主观幻想呢?这是一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