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指的是哪三线(三线建设是什么意思)

抒情君 16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从1964年开始,美国侵越战争逐步升级,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中国面临着与美国打一场战争的危险。与此同时,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开始在中苏边境陈兵。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立足于最坏情况,确定了准备早打、准备打全面战争和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国防建设和备战工作提到国家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

1、三线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60年代中期,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世界面临着全面战争和核战争的严重威胁。美国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需要,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政策。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美国部署大量地面部队、海军舰艇及各种最新式的作战飞机。

并在泰国、菲律宾、日本等地修建和扩建供战略轰炸机和大型舰艇使用的海空军基地,支持台湾当局对大陆进行袭扰破坏,派遣无人驾驶侦察机频繁侵入中国领空,实施军事侦察袭扰活动。尤为严重的是,美国不断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

在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由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全面恶化,中苏边境军事斗争形势日趋严峻。1963年7月,苏联同蒙古共和国签订了针对中国的《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苏军开始进驻蒙古共和国。

1964年2~8月,中苏边界谈判未果后,苏联向中苏边境地区增派兵力,调集了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大批武器装备。同时,苏军频繁进行各种军事演习,派飞机侵犯中国领空。仅在1964年1~3月,苏军飞机侵入中国领空达20余次。苏联政界、军界领导人多次公开发表敌视中国的讲话。

鉴于这种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认为,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乘机对中国发动直接侵略战争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中国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1965年美国直接出兵越南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起来。

4月9日,总参谋部召开会议,决定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要求,加强战备,在全军进行战备动员。

4月12日~5月31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军作战会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到会,听取了会议情况并作了讲话。这次会议认真研究了毛泽东关于战略问题的指示,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7月15~28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召开民兵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有关问题。

会议认为:

美帝国主义正在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侵越战争的赌注越下越大,加快‘逐步升级’,策划扩大新的冒险行动。现代修正主义也在加紧同美帝国主义勾结…我们必须高度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临战的姿态,加紧做好战争准备,立足于打,准备早打、大打,准备打常规战争,也准备敌人把核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

9月18日~10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讨论了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和长远规划,会议同意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方针,提出要藏粮于民,准备打仗。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现在不单是加强战备,战争实际上已经打起来了,我们要准备大打、准备美国投原子弹,打世界大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9月19~21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罗瑞卿等召开中央军委座谈会,研究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其可能出现的与战争有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战争形势作出最坏打算,为应付最困难的情况而提出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立足于独立作战、应付两面作战等重要思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苏友好同盟基础上的战略指导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

但在同时,由于在战争判断上过于强调战争不可避免的一面,以临战姿态加强战备工作,给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影响。

2、三线建设的提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工业布局很不平衡,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工业项目集中在沿海一带及大中城市中。据统计,至60年代中期,沿海地区钢铁、机械、化工等重要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75%~90%。

1964年4月下旬,总参谋部在研究防敌突然袭击问题时,对国内战略交通、战略后方基地和国防工业基地布局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

经过几年的建设,各方面的战备布局虽然取得进展,但国防工业的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及其周围,在敌人原子弹袭击的情况下,对国防安全极为不利。建议在三五计划期间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此基础上,总参谋部作战部于当月25日提出《关于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对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认为有些情况相当严重,主要是:

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4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和52%的国防工业;大城市人口多,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易遭空袭;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易遭敌人轰炸破坏;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极大灾害。

《报告》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5月27日,毛泽东向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谈了他的意见。他从存在战争严重威胁的情况出发,提出:

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

毛泽东在这里讲的一、二、三线,是根据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线是指沿海和北部、西部边境地区;三线指云、贵、川、湘西、鄂西、陕、甘、宁、青、豫西、晋西等11个省区;介于一线和三线中间的地区,属于二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6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在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

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首先要把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快建起来。

薄一波后来回忆说:

毛主席的这番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

8月17日和20日,毛泽东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讲话,提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据此,9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指示,要求调整一线,集中力量建设三线。责成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尽快成立专门小组,抓紧落实三线建设。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听取余秋里关于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问题汇报时指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打仗出发,把加强国防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大体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把屁股坐稳。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

9月18日~10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会议正式通过了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

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并确定三线建设总的目标是:

要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3、部署大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思想提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三线建设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1964年8月中旬,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时,决定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加强西北和西南地区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

新建项目都要摆在第三线,第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短期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第一线,一线、二线企业重点地搞技术改革。大专学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也要调整,向三线地区转移。

停止大城市的续建项目,搬迁部分特别是军工和机械企业到三线、二线地区。一切新建项目应注重军事安全。工程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根据中共中央有关三线建设的指示、原则,国防工办于1964年8月中旬召开会议,拟定了国防工业建设三线的初步方案。

即,第一,调整一线,对一线的生产、基建、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区分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分、搬、缩、停的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战略后方转移。

,老单位(包括工厂、科研机构、学校)要和专业化调整、技术改造、建设地方军工厂及合理布局结合起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分一部分到三线去。

,能够搬的坚决搬到三线去。

,续建项目除确实是急需而又能够较快见效的,应缩小规模,利用已建成的工程组织生产。

,即一线地区除了受资源限制的项目外,一律不再新建其他项目,其他项目坚决停下来。

第二,压缩原在一线使用的投资3/4,作为1965年三线建设和一线搬家费用。争取在1964年和1965年将东北、南京等地区现有的工厂,搬一部分到三线地区。

第三,组建勘察组,到三线地区选择国防工业的厂址,提出具体布局规划。

遵照国防工办确定的原则性意见,11月,由总后勤部组织召开了全军工厂管理工作会议,具体提出军队三线建设要求。

(1)关键的、稀有的、精密的工厂(如仪表和光学器材修理厂、某些特需配件和装具制造厂等),要一分为二或迁厂。制造军需品工厂平时一般不迁厂,可在后方做些建设准备,以便战时迅速组织生产。

其他修理厂原则上一律不动。舰船、飞机修理厂的布局问题,由海、空军确定。

(2)搬迁的厂矿和新建厂,既要适应战备要求,又要力求经济合理。

(3)各种装备配件生产,军队工厂只搞一些短线缺门的。凡是国家统一生产并能保证供应的,军队工厂不重复生产。

4、部署小三线建设

在加强全国性大三线建设的同时,对小三线建设也进行了规划部署。

1964年10月10日,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0月25日,周恩来、罗瑞卿及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就广东省委的请示报告进行了研究,并对全国一、二线省区的小三线建设形成了原则意见。

10月29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下发了《关于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的指示》,11月3日,毛泽东批示照发。

这个指示对小三线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主要是:

(1)各省、地区建设一批地方军工厂。包括枪支、子弹、地雷、手榴弹和炸药等轻武器的制造厂。

(2)从大城市搬迁一些必要的配套工厂到省、区自己的后方,并且在后方相应的建设一些小煤矿、小电厂和必要的修配工厂。

(3)搞好现有的公路、桥梁、渡口和通信线路,新建或者改建一些运输、通信设施和边境上的江河护岸工程。

(4)修建一批储备粮食、原盐、汽油等战略物资的仓库。

(5)加强一、二两线后方地区的农业建设,特别是山区建设。

(6)迁建或者新建一些必需的医院和学校。

(7)省委和军区领导机关加强防护工程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经初步调查,国防工办、总参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贸部、财政部等部门研究,于1965年初明确提出小三线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1)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华北、华东、东北、中南4个大区共规划建设14个后方基地。

(2)建设一批地方军工厂。按照中央批准的第一步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小三线地区建设154个项目,生产20个品种。1965年计划安排开工68个项目,年内完工50个项目。

(3)为配合地方军工厂的建设,解决军工厂生产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协作供应,拟新建和改建一批配套工厂。

(4)为沟通现有的公路、桥梁和渡口,各省均应规划为后方基地服务的公路干线、支线和桥梁建设。黑龙江、吉林、云南和新疆等边疆省区应加强边防公路和江河护岸工程建设。

(5)拟在大区内后方基地之间、后方基地同各指挥所之间、后方基地各省之间建设迂回通信线路。

(6)修建一批战略物资储备仓库。

(7)有关省、区平时应将发展农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纳入战备规划中进行安排建设。

在小三线建设步骤上,首先安排一线省、市和边防省、自治区的建设,其次安排二线各省的项目建设。在各大区中,首先安排华北、华东的建设。其次安排中南、东北和西南区部分大区的建设。

建设重点以军工厂为主,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先安排地方军工厂的建设,相应的安排配套工厂及一些必要的军需民用工厂的建设。3月31日,中共中央批准关于小三线建设的规划。

5、三线建设初步实施

在规划三线建设的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开展三线建设。

一是成立三线建设的各级组织机构。

经中共中央批准,1964年8月中旬,成立国务院专案小组,统一领导大小三线建设。

由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成员有李先念、谭震林、谢富治、杨成武、张际春、赵尔陆、吕正操、程子华、谷牧、韩光、周荣鑫等。中共中央1965年3月29日批复,同意组成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李井泉,副主任程子华、阎秀峰。

关于小三线建设的组织机构,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财贸办组成工作组,协助各省、市、自治区进行规划。

此外,国务院专案小组还配合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派出多个工作组到华北、东北、中南以及华东的部分地区,具体指导小三线建设。

二是组织进行现地勘察,明确三线建设布局和厂址。

1964年9月,国防工业各部门组织了勘察选厂工作队,共分10个地区组和一个中心组,由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率领,自9月中旬开始,至11月下旬为止,分别赴甘南、陇南、陕北、陕南、宁夏、四川、贵州、滇东北、鄂西、湘西及广西西江等区域的47个专区进行勘察,共踏勘1499个点,初步确定682个点作为国防工业厂址。

在此基础上,1965年2月,罗瑞卿向中共中央报送《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3月,中共中央批准该报告。

《方案》规定:

在陕西、贵州、山西和内蒙古有关地区分别建设地地、地空、舰舰和固体导弹及固体发动机基地,建设项目共83个;航空工业按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西南、中南等区域成套规划,新建6套飞机主机厂;以重庆钢铁厂为中心建设地面常规武器生产基地,计划用三年时间,即1965~1967年基本建成;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地区和广西西江上游地区,建设造船工业基地;在贵州、四川、陕西、湖北、湖南等有关地区新建8类无线电设备的生产、科研基地和相应的电真空、仪器、仪表、基础元件等专业化配套工厂。

根据《方案》规定,1964年下半年和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线地区部署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300余个。

三是将一些企业向三线地区进行搬迁。

1964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主持召开相关会议,首先部署开展工厂搬家问题。

会议确定立即搬迁国防尖端产品所需的原料、材料、配套产品的企业,以及生产民用关键的企业。要求搬迁中采取由一线原企业负责到底的做法,对搬迁的设备编号、拍照,准备两套干部,使整个搬迁工作迅速行动,搬而不乱,边搬迁边生产。

根据这些要求,工厂搬迁工作迅速展开,至1965年11月,从第一线的一些大城市搬出79个项目,迁出职工约4.8万多人,设备约6700多台。

为进一步加强三线建设工作,1965年11月,国务院专案小组在罗瑞卿主持下,召开专门会议,检查一年来的工作,并就工业疏散、铁路交通、沿海主要港口、水库、文教方面及其他几个具体问题,做出进一步安排。

此后10年中,国家总共投资2000多亿元资金,用于三线建设。

从事三线建设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至70年代中后期,在三线地区建成和初步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形成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铁路交通、煤炭、电力、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为基础,有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相配套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重点工程有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以重庆、攀枝花、酒泉为中心的三个钢铁工业基地,西昌、河西军垦区为主的农业基地。

三线建设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备战,为抵御外部侵略做了必要的准备,对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开发了内地资源,促进经济建设重点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对带动西部工业基础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三线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一些问题,如滩子铺得过大,过分注重战备而忽视经济效益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