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诗出自王维的《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这首诗很可能是随口应付作品,属于泛泛之作。
先看标题《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和……之作就说明了这是一首应和诗,可能是被要求写的,也可能是看到了同僚作品,有感而发写的。太常韦主簿五郎是一个人,官职是太常主簿,就是管礼仪文书的官员,姓韦,估计在家排行老五。唐人多喜欢用排行相称,以示亲切。温汤就是温泉,这里指骊山温泉。寓目就是过目,看。
韦主簿欣赏了骊山温泉,写了一首诗,我这里和他一首。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是不是王维和韦主簿一起游览温泉,还是单独去了,看见留笔有感而发,不清楚也不重要。
王维的时代,平仄格律已经基本敲定,但是有些规则也还没有完善。所以我们看到王维的作品基本上都遵守格律中平仄相替、相对原则,但是又有失粘(具体意思见格律诗专栏)的现象——即所谓之折腰体,比如著名的《渭城曲》。这也可能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种探路,只是后来被杜甫等后继者给否定了,所以成为一种格律诗的特殊形式。
但是王维个人好像还挺欣赏这种失粘的写法。比如他这首作品,我们如果把它分为两节,完全就是两首格律标准的七绝。但是就是在两首七绝中间,平仄失去了粘连。所以这是一首折腰七律。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格式,在吟诵中并不会影响高低有致的发音,但是会让人产生前后有些不连贯的感觉,所以最终还是被格律所弃用。
我们就把他当成一首古体诗来看,也未尝不可。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第一联写景。唐人写当下,基本上都用汉朝来指代,这是一种写作习惯。离宫,皇帝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一幢连接着露台的宫殿,在夕阳的照射下,阴影遮住了八百里秦川的一半。宫殿地势之宏伟,一笔就带出来了。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第二联继续写景。这里只要注意翻字,就是反,反而,反倒是。青山都被皇家的红旗插满,绿色的山涧溪水,反而从玉石堆砌的宫殿中流出来。其实就是依山而建,流水入园。还是在写宫殿占地面积大,山和水都是园林景致。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第三联还在写景。文法上也没有成型,没有起承转合,流于平淡,这也是个人认为这首诗普通的原因。不过这里是写远景,算是在写景上作了一个镜头调度。远——近——远,而且加入了动态的人物活动,为景色增添了一点生气。新丰,应该就是出新丰酒的那个地方,是汉高祖刘邦迁到长安附近的制酒业基地,估计就在山下,所以极目远眺,能看到树林里人来人往。小苑也就是温泉宫,和正宫相比,这宫殿可能只能算小苑。大概下面也有个小小城市,作为温泉宫保障,所以写小苑城边的那些猎户,也回家了。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最后一联就是题主的问题,这里面有杨雄《甘泉赋》的典故。子云才,子云是杨雄的号。杨雄跟随汉成帝祭祀,作《甘泉赋》进献 ,他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详细地描述了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的过程,把天子郊祀的盛况写得如同遨游仙境,暗含讽谏之意。
唐人非常欣赏杨雄的文才,在唐诗中使用子云、杨雄算是一种成典,有讽谏的寓意,也有夸赞的味道。如孟浩然在《田园作》就写到: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谁能为才比杨雄的我,推荐一下文章啊?
王维看了韦主簿的诗文,既然受邀相和,那自然是要夸奖夸奖的,所谓应酬,就是说好话。他把韦主簿比成才华横溢的杨雄,这种夸奖必然让当事者笑得合不拢嘴的。毕竟夸自己的是当世一流诗人,作对比的又是汉朝大腕杨雄,谁听了都会开心。
不过这种应和诗,当不得真。虽然白居易、刘禹锡的应和诗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流芳百世,毕竟那是真诚的,情感深重的时运之叹。而王维的这首作品,与其说是应和,不如说是奉和——为了奉承而应和写的诗。
听说汉朝扬雄写《甘泉赋》献给天子,料想您也有像扬雄一样的才能吧!
这马屁拍得,保证让韦主簿晕晕乎乎。至于诗的质量,并不是重点,毕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所以王维能在官场越混官越大,最后直至尚书右丞,安然终老。
专栏经典古诗词阅读赏析作者:梧桐树边羽39.9币1人已购查看(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