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历史表明,萨伊虽然是萨伊定律的首创者,但该定律的基本含义来源于重农主义的思想(可参见泰勒·考恩的相关论述),实质上是对重农主义的否定。
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有三种不同的推论:一是瓦尔拉斯定律,主要的意思就是否认生产过剩的存在;而是萨伊恒等式,就是认为货币经济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三是萨伊等式,这个等式表明,过度的商品供给或过度的货币需求引起的问题都会在市场中自动矫正。
当然,按照传统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萨伊定律及其推论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然而,为什么萨伊的供给学派会被后世认为是庸俗的经济学呢?这也是见仁见智的无法形成共识的经济学悖论之一,大家只要知道,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萨伊的指导就会必然掉坑就足够了,这也许是缘于萨伊的经济理论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长期来看,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授人以柄,常常是最终害了自己肥了别人,尤其可恶的是,这样做,人家根本不领情,有的,甚至不仅不领情,反而会趁势给我们一个窝心脚。
萨伊的理论表明了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社会生产越发展越有利可图、一个成功会促进整体的成功、自由贸易利人利己、消费不是国家繁荣的来源等等。这是多么吸引人的一幅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画卷啊,可惜至少从马尔萨斯开始,人们就对萨伊的理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极大地推进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与萨伊不同,凯恩斯认为,不是供给产生需求,而是需求创造供给,人们往往称之为凯恩斯定律。
二战之后,声名鹊起的凯恩斯主义成为了世界上声名显赫的显学,欧美诸国籍此取得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然而,上个世界中期的滞涨让供给学派死灰复燃,成为了西方私有化浪潮的重要推手,顺便将强大的苏联晃倒在地。接下来,更进一步的新自由主义在欧美之外的地区毫无例外地铩羽而归之后,我们发现,也许悄无声息的金德尔伯格才是真正的幕后操盘手,凭借模糊战略在半推半就中建立的美元体系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销金窟,生产与消费的脱节造就了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金融世界的主宰者们手指轻轻一动就可以产生一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也可以将一个硕大无比的经济体彻底打翻在地并给他套上层层的枷锁,无数快乐的叫驴们依靠着眼前挂着的胡萝卜样式的变化就以为自己成为了一掷千金的食客,可笑、可叹、可悲!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